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名校学术联盟·考前冲刺·精品预测卷

语文(二)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山水画中的“小亭”,经常坐落于山林幽静之处,正是为画中人与观者观看山水景象设置了一种绝佳的视点与观景平台,它不仅成为士人、画家视点的最佳载体,还丰富了画面的“看”之体验。

从山水画中“亭”与周围的空间结构和画面位置来看,画家们在“亭”和观者视点的关系上作出了许多调整,开始思考亭与自然的关系。如在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中,“亭”作为一种华丽的宫观建筑显立其中,强调了一种以人物身份为中心的体验。“宫观”建筑不但占据画面的中央,而且周围的景象均是围着“屋亭”依次排开,形成严密方阵,宫观作为主体,山水则在其后。宫观建筑的层层围合感,会使人的视野受限。而登亭的人,往往是一种权贵身份的象征,对于是否赏景在此也显得并不重要。但自五代开始,山水画中的“亭”多为一种“草堂”或“空亭”的形象,它们或建在画面高处,或隐匿在山林里,位置有高有低,与自然交互错落,与周围山水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天然互动的和谐关系。北宋燕肃《春山图》中的草亭就建在水边,圆盖茅草铺顶,草亭与小桥相连,亭内坐有一文士,是一种特殊的水边亭榭,体现了士人贴近生活的悠闲情趣。而建在高处的山亭,则给人一种孤高冷世的野逸精神,如龚贤画中的亭子大多如此。画家利用“亭”制造出不同的观看体验和审美情趣,而那来此亭休憩入驻的人,更寻求的是一种登高望远的看之体验,以此寻求最佳的视点。

所以,画家对屋亭位置的摆放和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影响着观者的观看感受。山水画中的“亭”和古代建筑学中的设计思想相通,因为山中的屋亭与外界相连且没有边界,只有通过移动与转换的视点才能感受周围景象的变化,因此,屋亭的位置摆放显得极为讲究。五代以后的山水画中的屋亭就常体现了中国古代聚落的非对称的空间对景构图,山水画中的屋亭并非宫观建筑的正中对称,而是坐落在画中偏右或偏左的位置,这样能够使亭与周围的景象产生一种丰富的层次感,站在亭内向外看也更容易产生深远的视觉效果。在这些画面中,从前景坡岸到屋亭,再从屋亭到后景远山,它们之间相连的轴线有一个严密的转折,这种转折不仅增加了画面构图的趣味性,而且丰富了画面的中间层次,使亭中人在眺望时较易产生深远之感。

清代画家汤贻汾绘有一幅《爱园图》,在这幅图中,画家就注意到了“亭”在画面中制造视觉效果的重要作用。“爱园”,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的鸡笼山下,早年为王均之的集园,因取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意,所以将园名改为“爱园”画面中最高的建筑为鸡鸣寺,偏左的山峰为鸡笼山,在石桥的右侧便是爱园,园西的长廊处由南至北串起了三座亭阁。从亭阁到石桥再到鸡笼山,轴线呈90度的垂直状,为典型的非对称空间构图。坐在亭内可以欣赏园内的水池、池北的亭廊以及远处的高山佛塔,眺望园外的大好河山。可以说,园中的亭子和周围的景趣构成了一个最佳视点的互动。汤贻汾不仅对画面中亭台楼池的位置和视觉角度有严格经营,在真实建造时也曾提供了不少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画家也参与了工程建造,山中或园中之亭正借助画家的眼睛为观者开辟一处绝佳的视角。曹秉仁说园内“凡一亭一池,一树一木,得公之题咏位置者,花鸟皆性灵,烟云皆笔墨也”。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视点达到了观者“看”景的满足,亭子给观者提供了最佳的看景平台。

另外,在一些传统古诗中,对于“亭”的描绘大多也是从诗人登临时的视角进行的。如苏东坡在(涵虚亭》中就曾道出“坐观万景得天全”的感慨。当画家将这些诗意转化为画面时,诗中的亭便成为观者在视觉上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够置身于这画里的亭子之中,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赏山水,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王天乐《山中圣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亭”的空间叙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山水画中登亭人常常是权贵人士;自五代以后,随着画中亭子形象的变化,亭内人地位也随之逐渐降低。

B.在中国古代建筑学中,“亭”的设计思想与山水画中的表现方式完全吻合,都体现了非对称的空间构图原则。

C.汤贻汾在绘制《爱园图》时,依据爱园的实际布局来构思画面中的亭台楼阁,确保画面与现实园林完美对应。

D.在一些受传统古诗所启发的画作中,画中亭是诗中亭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