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名师课件.ppt

《咬文嚼字》名师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学习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的用词,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2.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赏读,体会本文在举例上的特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严谨形象),感受朱光潜亲切从容的说理风度。3.通过自主品读交流,知识迁移,掌握鉴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里,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已经超越了纠正错误汉字使用的范畴,更倾向于“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境界全出一一可见,汉字的秘密往往在这些“推敲”之间。我们遇到“郑伯克段于鄢”的“克”,遇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佛置身其中,遇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云破越来花弄影”总会心驰神往,这都是“咬文嚼字”的结果。要想让我们的日常语言有表现力,笔下的语言有感染力,也需要“咬文嚼字”。1897~1986朱光潜: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作家作品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等。文体知识文艺随笔: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问题探究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第三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2、文章的观点性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第八段)(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言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3、文章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强调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思想和感情的调整。郭沫若改台词(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误用字义联想(“套板反应”)。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结部分,点名了文章的主旨。关系:第一部分——什么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第二种分法,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写“炼”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3-5):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6-7):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第四部分(8):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课文总结思考题: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本文在观点和例子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第二个实例,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第三个实例,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