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文体”初探 .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启超“新文体”初探

作者:迟春丽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3期

摘要[]梁启超先生一生怀抱救亡图存的报国之志,在新旧转换的动荡时代,紧随时代的

脚步,将满腔爱国热情化作点点文字激扬人心,熔铸新民,其所创造的“新民体”既是其作为传

统士大夫注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文人自觉,又彰显了其强烈的淑世济世的家国情怀,更是其“吾

舌有神笔有鬼”的非凡才华的精彩创造。

关键[词]梁启超;媒介;立言;家国情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3-0106-0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一生无论从政还是治学,一直有

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救亡图存”。围绕强烈的救国之宗旨,他殚精竭虑苦苦探求救亡

之道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意识到仅靠贵族精英是无法实现救国理想的,唯有唤醒国

人才能救国于危亡。为此,他紧跟时代,利用当时最为流行的传播媒介——报刊来著文立说,

其所用文体开风气之先,史称“新民体”。黄遵宪评价他的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

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

矣”。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他的文章受到读者

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新民体”现象的

产生有着时代、历史、个人等多重原因。

一、“新民体”出现是应时代之需

世20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对媒介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研究,基于印刷术的出现

导致西方理性文明发展,电视的出现带来人与社会的巨大转变,他独具慧眼地指出媒介本身而

不是内容才是对社会变迁带来深刻变化的主体,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突出了“媒介”的重要性。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正是报刊当道的时代,在近代中国陷入民族危亡的

时刻,梁启超对报刊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称报馆是“耳目喉舌”,有着“去塞求通”的功能,“泰

西诸国因为报馆多,所以强盛,而清政府视报馆为蟊贼,目报章为妖言,所以落后”。因此梁

启超一直有利用报纸来传播思想、营造舆论、唤醒国民的真诚努力,前后经历了参与主编《万

国公报》,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解放与改造》等活动,这些报纸无一不

浸染着梁启超的殷殷救国期望。而报刊这样一种媒介对当时文体的影响正如李良荣教授所说的

那样:“报纸是一种新颖的运载工具,有独特的规律,它要迅速、多方面、准确地反映现实。

中国古典文学尽管丰富多彩,却难以胜任这一要求。于是,报纸上的文体不断遵循报纸的特殊

要求进行变革,一面吮吸古典文学的营养,一面逐渐地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因此,梁启超清

醒地意识到新媒介对新文体的时代呼唤,并将这种新文体标识为“觉世之文”,以区别于旧时代

的“传世之文”,他在文章中写道:“《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者以觉天下为己任,

则文未能舍弃也。传世之文,或渊懿古茂,或沉博绝丽,或瑰奇奥诡,无之不可;觉世之文,

则辞达而已矣,当以条理细备,词笔锐达为上,不必求工也。”

二、传统“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文化自觉

中国古代社会将知识分子称为“士人”,其所肩负的使命被概括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梁启超生活在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时代,其身上的“士人”使命和情怀一直没有减退,

他写于1901年的《自励诗其二》很鲜明地表露出这一点:“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

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忧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

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使命追求中,梁启超最看重的是“立言”,在其所著

的《国家运命论》(1910)一文中,梁启超指出立言的传播所产生的作用甚且大过立德和立功

两者:“其效力最久远者,尤莫如将一己之思想,腾诸口说,发为文章传于后,有若孔墨孟荀

老庄申韩屈宋贾董马班郑王李杜韩欧周程朱张诸人,虽在百世之下,读其书则精神为其所摄而

与之俱。”重视“立言”的梁启超在深厚国学的熏陶习染之下,自然懂得“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刘勰语)的文体演进规律,因此他自觉地担负起这一文体创新的使命,努力使文体

大众化。在列强入侵和域外文化传播的刺激启发下,梁启超敏锐地发现中国存在的言文分离现

象是开启民智、富国进步的巨大障碍,他在报纸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言日增而

文不增,或受其新者而不能解,或解矣而不能

文档评论(0)

132****82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