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VIP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法律:中华法系

教化:儒家的礼教

法律: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教化:宗教伦理

法律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

两者相辅相成,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

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和教化

第三单元

概念解析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按唐律,“杀人者斩”实际判决:诏许免死配流。理由:上官兴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法治——政令、刑罚——约束行动德治——礼制、教化——内心自律律令儒家化礼法合一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

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礼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

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材料二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

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说明当时只有习惯法

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法治思想的渊源: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西周《九刑》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商朝《汤刑》

夏朝《禹刑》

T專

笑金

左传

工胜之

演重,

齐子白官

等容修

口生费最

相繁

4

①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③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

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产“铸刑书”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1、德法之争的背景

问题:(1)叔向和子产在争什么?要不要公布刑罚。

(2)子产为什么要“救世”?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礼崩乐坏)

(3)“铸刑书”有何影响?

子产“铸刑书”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对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子产

郑国卿

2、两次德法之争:第一次德法之争

昔先王议事以制(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

行),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

(法律公布后)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于上,并

晋国大夫有争心。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

叔向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若吾子之言,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习惯法(秘密法)

第二次德法之争

儒家

代表人物

1孟子

人性

2人性本善

治国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

代表人物

1商鞅、韩非

人性

2人性本恶

治国

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与法家之争

VS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

统一的需要。

符合时代需要

儒家思想并不适

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时期。在重视富

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有积极意义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法家

儒家

二、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

(一)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