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docx

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的调查报告

?

?

内容摘要:汉族民间舞蹈在内蒙古统称社火,是农村、城市人民群众在节日和聚会期间,进行欢庆娱乐的主要形式。秧歌在包头地区,有流可查,无缘可考。这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产和民族生活等历史与社会原因所决定的。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是当地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文章通过阐述田野调查中的记录,进一步揭示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民间艺术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田野调查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一般分为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两个阶段。在进行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时,音乐工作者很注重实地采风这一环节。田野工作又称为现场工作,指为了获得研究资料,亲自到特定音乐文化发生的环境中去做调查。因此,田野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跑圈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布于包头市格亥图村,笔者通过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实地采风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方性音乐文化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

一、调查之缘起

在包头,秧歌是本地最有吸引力的社火之一。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热闹。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围着秧歌队在闹红火。小时候,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平房,秧歌队容易进入巷子里,所以他们一般都走街串巷地表演,有时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围着表演,那时,笔者还经常跟着扭几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还照样去看热闹,但对秧歌的本身源流有了新的提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调查地,除了考虑到熟悉这里的情况外,还考虑到这里是我国蒙汉杂居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秧歌不是发源于此地,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它流布到此地已经生根发芽。通过初步研究秧歌,为日后调查北方社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田野调查之路

2004年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九,从包头东河区到石拐区,路途中,从司机那里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心中的跑圈子秧歌。汽车在石拐区的镇里停了下来,从镇里到格亥图村子大概还有五里路,笔者和向导一起徒步向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里,我们见到了格亥图村的老村长,老村长见到我们非常热情,讲述了格亥图村和跑圈子秧歌。

格亥图村,包头市石拐区国庆乡的一个村子。格亥图,蒙语为“圈猪的地方”,格亥图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封闭性。现有居民68户,213人。据老村长说,是先有格亥图村,而后才有“五当召”的,五当召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若以此推算,格亥图村的形成,最迟应在1749年之前,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过去,格亥图村被称为李家村。原因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李。清朝时期,有李氏二兄弟从山西保德州来到这里,哥哥叫李孝,弟弟叫李悌。两人在走西口时,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养猪喂羊,后又开小煤窑。李氏兄弟有四子,他们辛勤劳动,在此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格亥图村。他们的到来使格亥图村一度中断的农业再次兴起。在汉民族的影响下,一些靠近城镇的游牧民也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或完全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来自各地的农民、商人、手工者乃至三教九流,根据不同的信仰习俗,审美心理和买卖竞争的需要,分别采用祭祀、庙会、行会、结社等组织形式,将各有特色的秧歌或自立门户,或熔于一炉,在节日喜庆时表演。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转贴于

跑圈子秧歌,顾名思义,它是从始至终保持了“跑圈子”的队形,无论圈内表演哪一出套子,外面的“圈”不变。表演中的队形变化,当地人称为“场子”。舞蹈动作的变化是随着表演者的场子变化而变。队形的图案极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老艺人们也称它为“拉不断”,即就像一根拉不断的线。套子是指在跑圈子秧歌“圈”内,表演者进行表演的一些舞蹈动作。早期的套子,表演者只是简单的扭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于是结合自身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编成了一个个新的套子,每个套子反映一个内容。在不断吸收、充实、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的舞蹈语汇、技巧动作、程式套路日趋丰富。

格亥图村的跑圈子秧歌最早依附于祭祀,其原始风貌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分不开的。由于当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加之清朝末年蔓延瘟疫,村民死亡惨重。在人们对科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惩罚,于是商量起来闹秧歌,办红火,以此敬神,祈求免灾消难。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就是在万般苦难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办红火,闹秧歌,都是为了求神保佑,久而久之,遂成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在格亥

文档评论(0)

137****77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