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导管并发症.pptx

长期导管并发症.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3-17

长期导管并发症

目录

并发症概述

感染性并发症

机械性并发症

代谢性并发症

功能性并发症

心理社会影响及干预措施

01

并发症概述

长期导管并发症是指在长期使用导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与导管相关的疾病或症状。

定义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长期导管并发症可分为感染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血栓性并发症等。

分类

长期导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导管材质、置入技术、使用时间、患者体质等。

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是长期导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长期导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因并发症类型而异,常见的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导管堵塞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结合导管使用史,可以对长期导管并发症进行诊断。

预防策略

为降低长期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应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严格掌握导管置入指征、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和型号、规范操作过程、定期更换导管等。

重要性

预防长期导管并发症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02

感染性并发症

定义

诊断标准

风险因素

治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包括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类型、插入部位、患者免疫状态及皮肤消毒情况等。

一旦确诊,应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定义

诊断标准

预防措施

治疗

导管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处周围皮肤或组织的感染,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触摸或污染出口部位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如局部脓性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局部消毒、使用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等。

隧道感染是指皮下隧道内的感染,而囊袋感染则是指皮下囊袋内的感染,两者均属于导管相关感染。

定义

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治疗

局部红肿、疼痛、波动感等,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囊袋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

局部切开引流、使用抗生素等。若感染严重或无法控制,可能需要拔除导管。

包括严格掌握导管留置指征、选择适当的导管和插入部位、加强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和敷料等。

预防措施

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对于严重感染或无法控制的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相应处理。

抗感染治疗

03

机械性并发症

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或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血凝块形成并堵塞导管。

血凝块堵塞

脂质沉积

药物沉淀

长期输入高营养液体,如脂肪乳剂等,可在导管内壁形成脂质沉积,进而堵塞导管。

某些药物在导管内发生沉淀,如钙盐沉积等,导致导管堵塞。

03

02

01

导管固定不牢固或固定方法不正确,导致导管移位或脱出。

固定不当

患者活动过度或剧烈咳嗽等,使导管受到牵拉而移位或脱出。

活动过度

敷料潮湿后失去粘性,无法有效固定导管,易导致导管移位或脱出。

敷料潮湿

导管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如老化、脆化等,容易发生断裂或破损。

质量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如过度牵拉、弯折等,导致导管断裂或破损。

使用不当

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等外界因素作用,使导管发生断裂或破损。

外界因素

加强导管固定,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潮湿敷料;避免过度活动或剧烈咳嗽;定期检查导管质量和使用情况。

预防措施

发生堵塞时,可采用生理盐水冲管、更换导管等方法处理;发生移位或脱出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重新固定导管;发生断裂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新导管并妥善处理废弃导管。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处理方法

04

代谢性并发症

长期导管留置可能导致肾脏排钾功能减退,同时某些药物或食物摄入也可能增加血钾浓度,进而引发高钾血症。

发病机制

高钾血症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血清钾浓度检测,可明确诊断高钾血症。

诊断依据

针对高钾血症,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静脉注射钙剂、胰岛素及葡萄糖等,以降低血钾浓度并保护心脏功能。

治疗方案

发病原因

长期导管留置可能导致肾脏酸碱调节功能受损,同时其他因素如感染、药物等也可能引起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

酸碱平衡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深快、心律失常、昏迷等严重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手段,可明确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

文档评论(0)

繁华专业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繁华专业文档,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