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智能电能表》编制说明.pdf

TCEC《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智能电能表》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智能电能表》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国家各部委陆续发布了

一系列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务院在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

体系,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国家发改

委、生态环境部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

系实施方案》中提到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由

生态环境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

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

划的通知》,提出要组织制修订电力装备重点领域碳排放核

算方法,推动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

法体系。

建立智能电能表生命周期碳核算方法,一方面弥补电力

装备产品具体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失,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选择低碳工艺和节能降碳管理提供支撑,充分发挥碳足迹管

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支撑国家高碳

排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的构建,促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的研究和国际互认的实施,为我国应对CBAM法规做出充分

准备。

编制本文件的目的在于统一智能电能表产品碳足迹核

1

算技术标准,为智能电能表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科学、先进

的技术方法,促进电网企业及链上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及DL/T600—2001《电力

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中8.2的规定,对本标准的编制

工作作如下说明。

一、任务来源

《关于印发2024年第一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

定计划的通知》(中电联标准〔2024〕159号),项目编号:

T/CEC

二、工作简况

(一)各单位所做工作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负责牵头组织标准编制,国网物资有

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会科技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数据中

心、南网碳资产管理(广州)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

责任公司、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杭州海兴电力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亮丽电气有限

责任公司、浙江正泰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浙江省电

力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

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等

单位参与标准编制。

(二)工作过程

2

2024年4月,明确本标准制定工作的参与单位,成立编

写组。

2024年5月,完成标准草案和任务书编制。

2024年6月,完成标准(初稿)的主体内容编制。

2024年7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达标准任务;组织

在秦皇岛召开标准研讨会议,结合相关单位反馈意见,对标

准(初稿)审查修改。

2024年8月,组织召开标准预审会,形成征求意见稿。

三、编制原则和思路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实用性、规范性

原则。

1.统一性原则:本标准遵循标准内部的统一,包括:标

准结构的统一,即标准的条、段和附录的排列顺序的一致;

文体的统一,即类似的条款应用类似的措辞来表达,相同的

条款应用相同的措辞来表达;术语的统一,即同一个概念应

使用同一个术语;形式的统一,即标准的表述形式,诸如标

准中标题的表述形式统一。

2.协调性原则: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贯

彻实施现有基础标准,贯彻实施特定技术领域的通用标准。

3.实用性原则:本标准的编制注重与产品碳足迹核算领

域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等协调,

广泛征求主流生产企业的数据基础和建议,通过充分协商,

共同确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标准的技术

3

先进性、经济适用性。

4.规范性原则:本标准的起草遵守标准制定有关的基础

标准,遵守我国支撑标准编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国家标

准,包括: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200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