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描写艺术谈近代翻译小说对创作的影响-论文网站.docx

从心理描写艺术谈近代翻译小说对创作的影响-论文网站.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从心理描写艺术谈近代翻译小说对创作的影响

论文网站

?

?

论文导读::心理描写艺术在现代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若原著中有大量的抒情段落、心理描写。其翻译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是现代派小说创作的一个宗旨。

论文关键词:小说,心理描写,翻译,创作

?

心理描写艺术在现代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此”是指外部的事件,而”彼”则使指由人物内心活动而昭示出的事件的意义。按照那些原子纷纷附落到人们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现代派小说创作的一个宗旨。学者陈平原在论述林译小说对中国本土创作的影响时,讲道:“小仲马的《花女》速为中国读者和新小说家所接受和模仿,明显的例子可以举出钟心情的《茶花》、何诹的《碎琴楼》、林纾的《柳亭亭》、苏曼殊的《碎簪记》和徐枕亚的《玉梨魂》。”[2]林纾虽然不懂外文,也受于传统的审美方式及读者阅读习惯的制约,在选择题材时还是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若原著中有大量的抒情段落、心理描写,译者就自作主张地把它们不惜删去以迎合读者的口味。但是,其翻译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对翻译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借鉴与运用。

首先,这种心理描写艺术体现在作家是以日记、书信的体式让人物直接倾诉内心情感上。林纾于1989年翻译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穿插有主人公的日记、书信,流露出真挚的爱情被被虚伪的世俗伦理观念所迫害的无限感伤。这种在以叙事为职能的小说中杂有极具隐私意义的文体写作方式引起了不少写作者的兴趣。开鸳鸯蝴蝶派”悲情”写作的《玉梨魂》之第二十九章就取名为“日记”,作家徐枕亚用了大篇幅摘录了筠倩在病中的日记站,在病中,她精神恍惚想事颇多,在日记里进行自我对话把自己内心关于爱情、关于亲情的想法暴露出来。包天笑的《冥鸿》则采用书信体来表达未亡人对死者的思念。以书信作为情感的载体,方便主人公自然而然地流露内心的情感,抒发真实的性情,这就促使了小说由单纯的构造情节逐步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其次,这种日记体、书信体的方式在具体的文本中也有着不同形式的变异。其典型形式之一就在于作家直接以第一人称“我”做第一叙述人。茅盾翻译的爱伦·坡的《心声》(原刊《东方杂志》第17卷第18号)就体现了这一点。这篇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作为杀人犯前前后后的心理过程。费尽心机布置作案现场,顺利通过检查之后不但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更是提心吊胆。小说虽然讲的是杀人的事件,但并未以此作为表现重点,而是通过细节表现人性的两面,这种叙事结构与我国传统的小说表现重点是大相径庭的,侧重人物内部的刻画,显然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这启发了中国的小树创作者,同时期的恽代英创作有小说《枕头上的感想》,光看题目就知道这篇小说绝不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主要线索。通篇以“我”——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在晚上失眠时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具有初步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她思考究竟是什么把她和丈夫的命运连带在一起,男女之间的平等究竟该用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内心有着种种困惑,作家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这种困惑表达出来,情绪性很浓。

还有,心理描写的另一手段就是为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制造相应的情境。黑格尔曾经指出“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3]在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译有一篇安特莱夫的《默》。文章开头书写了一个名叫威罗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同意自己去彼得堡就卧轨自杀的故事。接下来并没有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去写父母就此之后具体做了什么,而是把笔墨投入在环境、氛围、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围绕一个“默”字,通过环境的幽怪把人心中的那份阴冷,世事的残酷表达出来,译者在风格上尊重原文。同样参与域外小说翻译的周作人在《〈晚间的来客〉译后记》中指出:“小说不仅是叙事写景站,还可以抒情,因为文学的特质是在感情的传染,便是那纯自然派所描写,如淑拉(佐拉)说,也仍然是‘通过了作者的性情的自然’,所以这抒情诗的小说,虽然形式有些特别,却具有文学的特质,也就是真实的小说。”[4]钱玄同在与陈独秀的通信中说道:“若论词曲小说诸着在文学上之价值,窃谓仍当以胡君‘情感’‘思想’两事为标准”[5]。看来可以在小说中造境来衬托人物的心理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当代文艺批评者葛红兵在论及中国

文档评论(0)

139****225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