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pdf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第1页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

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骨骼肌损伤已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肌肉拉伤和挫伤等为代表的急性骨骼肌损伤多

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其中竞技体育运动员在运动损伤中肌肉损伤的占

比可高达1/3以上。

急性肌肉损伤的临床表现多为损伤区域出现肌纤维的部分或全

部断裂,伴随疼痛,局部肿胀、出血及肌肉功能活动受限等。

慢性骨骼肌损伤既包括急性骨骼肌损伤迁延不愈的情况,也包括

以纤维肌痛症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为代表的原发性损伤。

急、慢性骨骼肌损伤中,疼痛都是影响受累肌肉功能状态和康复

治疗的关键因素,预防和治疗骨骼肌损伤后的疼痛及阻断其慢性化是

骨骼肌损伤康复治疗的关键。

临床针对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鉴于骨骼肌损伤后出现急、慢性疼痛的外周与中枢机制尚不完全清

楚,临床药物治疗多为对症治疗,例如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

痛药。上述药物存在多种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会造成药物

依赖、胃排空延迟与肠梗阻、血小板聚集障碍、呼吸抑制甚至暂停等

现象。

非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手法、运动疗法以及针灸治疗等,因其疗效

显著和不良反应少,在保护和促进骨骼肌功能康复的同时,有效缓解

骨骼肌损伤后的疼痛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骨骼肌

损伤后的疼痛干预的重要措施之一。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第1页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第2页

骨骼肌损伤机制

骨骼肌急、慢性损伤危险因素

各类急、慢性骨骼肌损伤常与周围组织结构及肌纤维的组成有

关。由于骨骼肌损伤的主要结果是肌肉收缩的能力低于负荷刺激的要

求。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激活程度、肌肉收缩类型以及肌肉纤维成分均

会影响骨骼肌的运动状态并易造成损伤。

肌肉激活程度不足

骨骼肌受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肌肉的实际收缩能力取

决于激活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运动纤维数量。

运动单元激活程度越高,收缩能力越强,对外部负荷刺激的适应

力亦越强。运动前缺乏必要的热身,自身缺少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抑

或是长期缺乏锻炼,机体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等状态下,都会出现运

动单元激活水平低下,肌肉收缩能力降低的情况,容易出现各类急性

骨骼肌损伤。

肌肉收缩类型变化

在绝大多数的运动过程中,肌肉主要进行等张和等长收缩,其中

等张收缩包括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同等主动用力状态下的向心收缩时的肌纤维承受张力较小,而离

心收缩时肌纤维承受张力较大。

离心收缩一般发生在运动动作的减速过程中;例如从肩关节最大

外旋位到手臂加速阶段,再到手臂减速阶段,肩袖肌群会在收缩的同

时被快速拉长,对孟肱关节的运动进行减速,肌纤维会承受巨大张力

刺激。

上述过程中,若存在肌肉激活程度低、肌肉疲劳、或肌肉力量薄

弱等情况极易造成肩袖骨骼肌急、慢性损伤。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第2页

临床骨骼肌损伤后疼痛机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非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第3页

肌肉纤维构成差异

肌纤维一般分成两种,I型肌纤维,又称红肌或慢肌纤维,其收

文档评论(0)

150****017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