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docx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陈小青萨尔娜刘子浩李刚阿依娜西·热哈提李鹏

摘要:通过阅读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心功能严重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两方面来总结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心功能

:R541.6??文献标志码:A??:1007-2349(2021)07-0080-0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调查,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发达国家心衰患病率为1%~2%,每年发病率为0.5%~1%。心力衰竭病人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病人1年死亡率高达50%[1]。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重,生活质量低下,死亡率偏高,已成为中国社会公共卫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代医学中并无“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古医籍中关于“心痹”、“心胀”、“心水”、“支饮”、“胸痹”、“心悸”等的描述都与现代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相类似。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劳倦内伤,久病耗伤,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虚”、“瘀”、“水”为其主要病机,心气心阳亏虚是其病理基础,血瘀是其中心病理环节,痰浊和水饮是其主要病理产物。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现状,现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严重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目前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历代医家根据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多种辨证分型。除此之外,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文献亦十分丰富。

1.1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研究张伯礼院士[2]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十版)将心衰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喘脱危证等4个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其分为7型,即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心肺气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陈可冀院士[4]将心衰分为:(1)气虚血瘀:心气虚兼血瘀、心阳虚兼血瘀、肺肾气虚兼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2)中阳亏虚,水饮内停。(3)肾阳虚衰,水饮泛滥。伊璠[5]通过对232例心衰患者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后,将其归纳出五种证型: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水饮凌心证、心肾阳虚证。张桂静[6]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古今文献用药规律,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证候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饮阻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张忠辉医师[7]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瘀阻饮停、心阳亏虚-血瘀痰盛、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脾肾阳虚-瘀阻水停、阴竭阳脱-瘀滞水停五型。闫玲玲[8]通过分析近10年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文献规律,指出心衰的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等,常见病性要素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停、痰浊。周亚滨教授[9]则采用早、中、晚分期辨证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阳虚喘脱证四型。姜德友教授[10]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气虚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五型。

1.2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张玉婷[11]通过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分级的关联性研究得出,本病病性要素分布频次由高到低为气虚、血瘀、痰浊、阳虚、水饮、阴虚,双病性要素进行组合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双病位要素进行组合以心+肺最多见。徐双等[12]针对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发现,心衰常见证候分布依次为气虚、水饮、血瘀、阳虚、阴虚、痰浊。陈婵等[13]通过采集35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气虚、血瘀、水停、痰浊、阴虚和阳虚为最常见证候。在单证型至七证型的证候组合方式中,以三证组合、二证组合和四证组合等较为常见,主要以气虚血瘀兼夹他证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张洁等[14]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发现心衰构成比在前五位的证候类型是心肺气虚兼痰饮阻肺39例(12.42%)、心肺气虚兼痰瘀互结21例(6.69%)、气阴两亏兼痰瘀互结16例(5.09%)、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15例(4.78%)、气阴两亏14例(4.46%)。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但从慢性心力衰竭

文档评论(0)

李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是个美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