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迷失-《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再解读-女性成长.docx

两代人的迷失-《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再解读-女性成长.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两代人的迷失

《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再解读

女性成长

?

?

论文导读::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金色的耶路撒冷》自1967年出版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中毛姆太太年轻时的理想破灭后,冷漠刻薄。女儿克拉拉成长中深受母亲心灵摧残,走向了叛逆之路。两代人迷失了自己,经历了不幸的人生。

论文关键词:女性成长,迷失,母亲责任

?

引言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擅长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女性生活的真实面目。此外,她还因曾担任《牛津英国文学辞典》的编撰工作而为我们中外读者所熟悉。她的代表作《夏日鸟笼》、《磨砺》、《金色的耶路撒冷》等。《金色的耶路撒冷》自1967年出版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荣获英国文学重要奖项—布莱克纪念奖。

小说讲述了六十年代在英国北部诺瑟姆小镇的女青年克拉拉·毛姆,家境清贫,父亲中年早逝,母亲为人古怪,思想保守,对丈夫和子女都缺乏感情,待人刻薄吝啬。这样的环境致使家庭成员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形同陌路。女主人公克拉拉决心冲出家庭牢笼去寻找自己心中理想的“家”的金色圣地。于是她离开家乡小镇来到大都市伦敦。期间,她结识了女友克莱丽亚·德纳姆,并通过女友结识了已婚的青年富绅加布里埃尔,并与之相恋。就这样,克拉拉见识了她梦寐以求的“金色之家”—“美丽的宅邸,美丽的人说着美丽的语言”。最后在与加布里埃尔感情第一次出现裂痕后,落寞回家,看到病榻上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她翻阅母亲少女时代的日记,发现母亲当年对于生活和爱情也曾充满美好的憧憬和追求,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她所有的梦想,使她备受折磨。

在大部分的评论和论文中,大家都在为克拉拉母亲的婚姻的不幸而惋惜,同时女性成长,为克拉拉的勇敢冒险探索,不顾一切地寻找理想与自我而唱赞歌站。然而,笔者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正因为男人和女人各自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才和谐而有序的发展着。作为女性,对理想,婚姻,爱情的寻找与自我定位,本该无可厚非。然而,人活着不仅仅为了自我,还要为其社会角色而承担必要的责任。所以,笔者认为,克拉拉的母亲—毛姆太太在年轻时追求自己的爱情与理想不幸失望后,纵然下坠,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对自己的女儿克拉拉冷言冷语批评打击,摧残心灵,要么用自己局限的缺乏变通的思想来限制女儿,从而把不幸延续到了下一代儿女的身上。正是由于毛姆太太作为母亲这一至关重要的成长引路人的职责的缺失,才导致了主人公克拉拉后期的一系列过激的反抗行为和缺乏对健康的积极幸福的人生观的正确衡量,从而造成了两代人的迷失与不幸,找不到人生正确定位的平衡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保留了一个开放的结尾,给足了读者自我判断是非标准和发挥想象克拉拉未来命运之旅的空间。

一、“天使变妖妇”

克拉拉母亲年轻时曾经才华横溢,有着过人的天赋,也曾热情地追求爱情与理想,也曾有恋人,也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啊,让我们去寻找一个更光明的世界,在那里,黑暗将无能为力。”[1](p207)然而,读到这样的诗句,让我们无法把一个为人古怪,思想保守,对丈夫和子女都缺乏感情,待人刻薄吝啬的毛姆太太的形象联系起来。婚后的毛姆太太变成了一个对美好事物就像对待罪恶和疾病那般罪恶的人,她冷酷,虚伪,守旧,寡情和吝啬,掩藏遮盖起了她年轻时的梦想,家庭生活的沉重与无爱婚姻已经无法让她追回年轻时的梦想,而青春活力的克拉拉又总是勾起她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正如肖瓦特所说:“(女性的)自我牺牲会不仅产生痛苦,也会带来一颗石头般的心。”[2](P245)毛姆太太把对把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怨恨发泄在女儿身上,以此来补偿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失衡。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她对女儿克拉拉才华的厌恶和压制每当人问起克拉拉的头脑是谁的遗传时,她总是用鼻子哼一声女性成长,耸耸肩,似乎是对待罪恶和疾病那样不屑地说,当然不是从她那儿遗传的。还让克拉拉的难忘的是母亲总用那些刻板沉闷的清教道德规范来束缚她。在清教徒所坚持的禁欲主义影响下,毛姆太太“绝对不能容忍谈情说爱和赤身裸体,带有激进的观点的文学或艺术根本就不存在”[1](p158)。此外,毛姆太太对克拉拉的学习毫不关心,每次当克拉拉拿回全优的成绩单时,她就会面色铁青,及其不满。她还笃行美丽的容颜是轻浮和罪恶的象征,并认为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是一种耻辱。在丈夫死去后,毛姆太太没有流一滴眼泪,还说,“啊,他走了,我不能不说我很难过”[1](p28)。她对待丈夫死亡的冷漠的反应给克拉拉留下了深深地不可磨灭的痛,母亲是她最为恐怖的记忆。从而使克拉拉对亲情既向往又跟母亲一样冷漠。在母亲临死的时候,她表现出了矛盾心理,旅行回来后,想要买束花或者拥抱一下病危的母亲,但她却最终未作出这样的事情。正在那时,恋人再次寻找她来,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39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