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docx

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牛鹏涛

清华大学历史系

摘要:由清华简《系年》与金文对照,印证了河南辉县一带所出的“子龙”、“子龏”、“龏子”类具铭铜器中的“龙”、“龏”字可读为文献中“共伯和”之“共”,二者用字相通,地望一致,族属关系可能密切相关。秦公簋器铭中的“宓宅禹迹”可与清华简《系年》中的秦襄公“东居周地”相对照,由此对秦公簋的作器者进行推定,支持秦景公说。

关键字:清华简《系年》子龙鼎秦公簋

新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内容涉及“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的许多重大史事,除可与《春秋》经传、《史记》、《竹书纪年》等相对比外,许多地方还可与青铜器铭文相互参证,给人许多新知。如李学勤先生已撰文重点指出《系年》简文可与大保簋(《殷周金文集成》4140)、簋(《集成》4445)相互印证,1对于厘清古史重大问题深具意义。除此之外简文可与金文互证的地方尚多,笔者限于学力,仅择浅显处试陈一二,以祈方家教正。

《系年》第一章中,记载有关于“共和”史事的内容:2

(至于) 王 (厲王,厲王)大(虐)于周,卿

(士)、者(諸)正、萬民弗刃(忍)于氒(厥)心,乃歸(厲)王于 (彘),龍(共)白(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洹 王 (宣王,宣王)卽立(位),龏(共)白(伯)和歸于宋〈宗〉。“共和行政”问题因古书的两类不同记载系统而久有纷争。“共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传说》,《文物》2011年第3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

和”所指的对象,在文献中记载最多的说法是“共伯和”,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该段内容与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的记载高度吻合,反映出《左传》内容的可信性。《吕氏春秋·开春》亦云:“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史记索引》引《竹书纪年》云:“共伯和干王位。”干、间为通假字,所记与《左传》“以间王政”同。《经典释文》引《庄子》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即干王位??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关于这段注文,李学勤先生推其应即出自《竹书纪年》。3《汉书·古今人表》采录了“共伯和”一条,颜师古于其下注曰:“迁史以为周、召二公行政,号曰共和,无所据也。”《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清华简《系年》明确印证了《竹书纪年》和《左传》等文献的相关记载,使“共和行政”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结论。在《系年》简文中,两处“共”字分别写作“龙、”“龏”。《说文》部:“龏,从廾,龙声”,共部:“龚,从共,龙聲”,而古书中“龚”、“共”通用例子多见,以往学者多是据此推定“龙”、“龏”、“龚”与“共”字相通。清华简《系年》简文中“龏”、“龙”用作“共”字的现象,为以上各字相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子龙”、“子龏”、“龏子”类具铭铜器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契机。

清华简《系年》明确印证了《竹书纪年》和《左传》等文献的相关记载,使“共和行政”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结论。

在《系年》简文中,两处“共”字分别写作“龙、”“龏”。《说文》部:“龏,从廾,龙声”,共部:“龚,从共,龙聲”,而古书中“龚”、

“共”通用例子多见,以往学者多是据此推定“龙”、“龏”、“龚”与“共”字相通。清华简《系年》简文中“龏”、“龙”用作“共”字的现象,为以上各字相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子龙”、“子龏”、“龏子”类具铭铜器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契机。

2006年國家文物局曾抢救性地征集回一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商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代大圆鼎,4据传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流入日本。该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103cm,口径80cm,腹深43cm,重达230公斤,通体浑厚,是目前所见商代圆鼎中最大者。圆鼎内壁铸有铭文“子龙”2字,“子”字写法双臂上下摆动,动感十足,“龙”字有所谓“瓶形”角,身形蜷曲,双线勾勒。研究者已指出该鼎的形制、纹饰均与1956年殷墟后冈所出的戍嗣子鼎、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62鼎等最为接近,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