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上海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
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
合规指南
上海市互联网协会
2024年7月
版权声明
本指南中的调研数据均采用样本调研方法获得,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
响,部分数据未必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指南仅供参考,本协会不为
依据本指南所作任何决策产生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本指南版权属于上海市互联网协会,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者利用
其他方式引用本指南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上海市移动互联网应用
程序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合规指南”。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前言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
程序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和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也屡屡发生,引发了社
会各界关注。对此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治理,建立更加精细、
透明的用户个人信息管理机制。
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侵犯了个体的隐私权,还可能引起国家安全、公共信
任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将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构成深远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的积极举措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展现了
对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的坚定决心。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工作注入了活力。在移
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
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互联网协会,作为行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
积极响应行业需求,组织专家力量,结合实践,精心编纂了本指南。
本指南的发布,旨在帮助上海地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运营者更
加深入地理解国家关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用户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熟悉用
户权益保护工作的背景和现状,了解用户权益保护自评估工作的流程和评估报
告规范,切实落实好用户权益保护自评估工作。本指南不仅是对上海地区移动
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工作的有力支撑,更是上海市互联网
协会响应政府的号召、服务企业,展现行业责任的具体行动。
我们期待通过本指南的推广与实施,能够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为
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和谐的数字世界贡献力量。
释义
1、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是指运行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的应用软件。
引自:《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章第二十六条。
1.1小程序:是指基于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实现的,用户无需安装即可使用
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注:应用程序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或函数,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应用程序的功能或使用该应用程序的资源,
而不需要更改该应用程序的源代码。)
引自:《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测评规范》
GB/T42582—2023
1.2第三方应用:由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营者之外的其他法人实体提供,
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
(注1:第三方应用的提供形式,通常包括SDK、Web页面等。如果SDK没
有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则不属于本文件所称的第三方应用。)
(注2:虽与APP运营者属于不同法人实体,但与APP运营者属于同一企
业集团,且遵守同一套管理制度、统一进行安全和运维管理的,不属于APP运
营者的第三方。关联公司通常属于APP运营者的第三方。)
引自:《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测评规范》
GB/T42582—2023
2、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用户:指的是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
主体(注:用户通常包括消费侧用户和服务供给侧用户,消费侧用户是指使用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的个人消费者,服务供给侧用户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应
用程序提供服务的用户,例如网络约车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消费侧用户是
乘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