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9·正心诚意》译文.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习录·卷中9·正心诚意》译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

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

记》。陽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

附录卷五。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鄙人顿首谨启: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

作答。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

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来信写道:“见

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

也确实不能不讲。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

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

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

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

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深感忧虑。但今天的学者只要读了几

天书,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就不再去讲究探求

了,真可悲!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道后才下体察道的功

夫。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

而,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

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能够知道这些,也

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

在来信中,您认为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

我认为人的学问仅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

去探求。因而我就删除了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削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学,它怎会有内外之分?《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

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我则认

为《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我或许

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

他增补的传。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

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

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

的,何况还是孔子呢?再者,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读来,

在文词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简易又可行。又凭借什么来肯

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

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

把背离朱熹看得过重,而把违逆孔子看得过轻呢?

来信写道:“若认为学问根本不必到心外寻求,仅应该专心返身

自省,那么,“正心诚意”四个字不是全部包容了吗?又何必在学问

的着手处用格物这一功夫让人迷惑不解呢?”正是,正是!若讲学问

的主宰,“修身”二字已经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正心”呢?“正

心”二字已经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诚意”呢?“诚意”二字已经

足够,又为什么非要讲’致知、格物”呢?只是因为学问的工夫详尽

周密。然而,简而言之也只有一件事,如此才是“精一”的学问,这

里正是不得不深思的。理没有内外之分,性也没有内外之分,所以学

也没有内外之分。讲习讨论,未曾不是内;返身自省,未曾就摒弃了

外。若以为学问一定要到心外寻求,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性还有外在的

部分,这正是“义外”,正是“用智”。若以为返身自省是在心内寻

求,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性还有内在的部分,这正是“有我”,正是

“自私”。这两种见解都不明白性无内外之分。所以说:“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从此处可以知道格物的主张了。“格物”是《大学》切实的着手处,

自首至尾,自初学至成圣人,唯这一个工夫而已,并非只在入门时有

这一工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均是为了修身。格物,使人所用的

功夫每天有能看见之处。因此,格物是格其心中的物,格其意中的物,

格其知中的物。正心,就是正其物的心。诚意,就是诚其物的意。致

知,就是致其物的知。这里怎么会有内外彼此的区别?理仅有一个。

从理的凝聚上来说称为性,从凝聚的主宰处来说称为心,从主宰的发

动上来说称为意,从发动的明觉上来说称为知,从明觉的感应上来说

称为物。所以,从物上来说称为格,从知上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 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