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docxVIP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邹玉峰李惠军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邹玉峰李惠军

【背景分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先说说“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那些事。一般来说,老师们都很熟悉西周这个看似很常规、很传统的老话题。其实,这里还是存在许多玄机的。比如,商朝到底因何而亡。纣王暴行天下而天下反,但武王德行天下又何以天下乱呢。再如,一些经典的历史材料,那些被人们反复引用的历史文献,我们到底是不是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又如,就国家形态而言,西周较之于夏商,到底发生了哪些突破性的变化。它又潜藏着怎样的隐患。还如,“封邦建国”、“宗法制度”、“礼乐文化”三者,到底在西周的国家建设和体制建构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细细咀嚼,丝丝入扣地加以解读和分析。

上古史的研究历来争议多多。最纠结者莫过于材料的甄别。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就曾经对古史真实性展开了大讨论。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说:“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钱穆在《中国古史大纲》中说:“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而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问中,则旗帜鲜明地对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说及其文献持怀疑态度。如何在去伪存真的前提下,把这段历史讲清楚,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也就成为我们在设计这节课之前的一个重要思考点了。

再说说关于“史料教学与方法策略”那些事。如果说,历史就是一种解释,

1

那么,这种解释则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甄别、互证、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之下。严格地说,没有专门的“史料教学”,只有专门的“历史教学”。我们所理解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搞清历史的原委,在历史教学运行过程中,游刃有余、自然适切、恰如其分地引入多种历史材料。借助史料理解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探究的过程,在解读史料中生成新知、建构知识、还原客体,从而实现预设的课程学习目标的经历。而决非为了体现某种理念,彰显某种模式而硬生生强加进课堂的“五彩风景”。

其实,历史学的最大特质之一,就是从史料的研究入手,在厘清客观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于历史现象加以主观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料的研究不仅是历史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历史研究得以科学、客观、真实和具有借鉴价值的基本前提。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绝不是什么新的课程理念。它仅仅是“还原”学科特质,“回归”学科本真。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历史教学中简单的“以论带史”的现象,武断的“概念推导”的弊端充斥于课堂,历史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底色”。所以,我们需要矫枉过正。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理念的创新,更非一种教学的模式。

恰恰因为理解的偏颇,所以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一些非理性、非常态的所谓“史料教学”的表演行为和尴尬情形。概而言之,一是史料引入贪大求多,缺乏灵魂的统摄;二是史料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品读;三是史料运用孤立突兀,缺乏逻辑的贯通;四是史料延展主观随意,缺乏理论的支点。其结果是,要么是历史课被几则史料割裂得支离破碎;要么是一段清晰的历史,在笨拙的“史料教学”中,搞得乱象丛生,面目不清;要么是连我们老师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读完、读懂的史料,却在课堂上被学生“迅捷”、“精准”地理解了。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对史料教学理念的误读和曲解的结果。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如何选择史料、运用史料和解读史料,依然需要一次新的矫枉过正。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本课的创意和策划上,力图做些初步尝试。【过程设计】

一、课题导入:

2

1、情节描述,引出问题。

公元前1046年1月初4拂晓,周武王率数万人的“多国部队”兴兵伐纣。仓促中,商纣王拼凑了一支包括奴隶在内的“杂牌军”在商都郊外的牧野仓促应战。就在激战的关键时刻,商军中的奴隶突然临阵倒戈,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夕阳西下,绝望的纣王爬上鹿台,回头望了一眼那道如血的落日后,点燃身边的干柴。一个近600年的商王朝连同它的末代君王,骤然消失在熊熊的烈焰中。三千多年来,人们每每谈及此事,似乎有一个铁定的共识,那就是,商亡于暴政。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个远在岐山脚下、周原之地的蛮荒小国,何以能够联合起本属于商朝的八大方国共同伐纣呢。商王室与各方国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2、反顾历史,释惑解疑。

3

殷商

文档评论(0)

scj1122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