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药动学药物转运的类型主动转运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主动转运消耗能量逆浓度差转运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简单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离子障(iontrapping)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不可自由穿透,称为离子障[非离子型即分子型脂溶性好,可自由穿透]离子障转运规律的应用举例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在胃内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酸性或碱性强药物、季铵盐在胃肠难吸收体液pH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体液pH 弱酸性药弱碱性药 酸性非离子型多非离子型少脂溶性高脂溶性低扩散易 扩散难碱性非离子型少非离子型多脂溶性低脂溶性高扩散难 扩散易影响因素分子量脂溶性极性PH值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排泄吸收定义: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意义: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口服给药口服为最常用给药途径,主要吸收部位在肠道,有“首关消除”首关消除: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肝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舌下直肠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吸入给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排序:静脉(不需吸收)、吸入、舌下、肌注、皮下、口服、直肠、皮肤分布定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液的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障(血脑、胎盘)血浆蛋白结合DDP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进一步吸收.在消除过程中,游离型药物被除去,反应平衡左移,有利于消除.结合型药物的特点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临时储库:可逆性、暂时失活、动态平衡(结合率)竞争现象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竞争性排挤),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毒性可增加,如:保泰松+华法林→出血不止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使新生儿产生核黄疸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体液PH值7.07.4H+H+局部器官血流量与再分布以肝、肾、脑,心血流量多硫贲妥钠:(再分布)先到血量多、类脂质高的脑,迅速麻醉(起效快)后到血量少的脂肪组织,迅速清醒(维持时间短)组织亲和力碘脂溶性高的物质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总称生理意义: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药理意义:脑脊液药物浓度低于血液,有中枢作用的药物脂溶度一定高,例如磺胺嘧啶治疗脑膜炎可变: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生物转化消除:生物转化+排泄首关消除不包括在内!生物转化分两步:第一步使多数药物失活,少数活化第二步使药物极性增加,利于排泄肝药酶
(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生物转化的主要酶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诱导剂、抑制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