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控制要点分析.pdf

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控制要点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本文介绍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的相关内容,就行业关注的动物源性产品的生物安全性、风险分析资

料,植入医疗器械的可追溯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如规范的可操作性、追溯信息的有效性、出厂检验、产品留样等提出

了一些思考,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植入性医疗器械因其与人体接触时间长,安全风险高,一直被列

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医疗器械而言,生产全过程控制是保障产品安

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和评价医疗器械

质量的基本内容,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对生产质量体系的审查作为产品

能否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做好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

风险高、生产工艺复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总局还制定了《医疗器械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以下简称附录),以加强

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管。本文对该附录中的部分行业关注内容进行

了讨论,供相关人员参考。

1.相关内容介绍

所谓植入医疗器械,一般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部分进入人体内或

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

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植入性医疗器械种类较多,按材料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高分

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生物衍生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组

织工程及支架材料等。

按照产品结构特点,植入性医疗器械可分为有源和无源两大类。

无源产品主要包括骨结合及脊柱结合植入物、骨与关节替代物、心血

管植入物、神经外科植入物、乳房植入物、非血管支架、眼内人工晶

状体、宫内节育器、齿科种植体、人工皮肤、脱细胞生物膜、整形用

透明质酸钠等;有源产品主要包括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植入

式人工耳蜗、植入式输液泵、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植入式血泵等。

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有源和无源植入物以交叉组合方式

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如左心辅助装置或全人工心脏等。

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是生产企业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设计要

求和质量合格产品的根本保证。在全球医疗器械监管重点从上市前审

批向上市后监督、从终产品质量监督向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控制转移

的大趋势下,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医疗器

械的安全、有效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关于动物源性植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安全性

相对于其他种类,动物源性植入医疗器械具有更好的性能,但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应用到人体可能会增加病毒传播和免疫原性等

方面的安全风险。因此,对于动物源性植入医疗器械,在设计开发过

程中,应当对原材料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安全性进行充分验证,以

最大程度降低产品风险。对于动物源性植入医疗器械而言,生

物安全风险主要涉及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感染以及免疫原性风险

两个方面。

(1)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感染

动物种类是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动

物的地理来源、年龄、取材部位也直接影响着医疗器械产品安全风险

的高低,源头控制和病毒和/或传染性因子灭活是确保产品安全的两大

手段。确保源头控制的手段主要包括定点饲养、定点采购、定点屠杀,

以及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动物防疫、检疫等。常用的病毒和/或传染性因

子灭活方法包括: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干热灭活法、γ射

线辐照灭活法、过氧乙酸-乙醇灭活法、乙醇灭活法等。

(2)免疫原性风险

免疫原性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常见的免疫原性物质包括蛋白、核酸、多糖、脂质、α-Gal抗原和其

他小分子物质等。生产工艺是降低产品免疫原性的主要手段,如脱细

胞处理、提纯,以及采用其他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具有潜在免疫原性

的物质进行去除或对其抗原表位进行消除/隐藏。不过需要注意

的是,上述处理措施可能会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也可能会增加

新的安全风险。

对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附录条款2.4.2规定,在研制开发过程中

应当对相关材料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安全性进行验证并形成文件。

因此,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用于确保动物源性植入医疗器械安全的控制

文件,如动物来源控制文件、生产工艺控制文件等。

(1)动物来源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