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9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习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
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
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
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
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
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
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
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
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
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
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
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
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
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
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
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
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
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
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
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是针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依据材料一“先
有
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
和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
后的支持,……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
周全的设计”可以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回答根本原因时要从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综合考虑,不可回答过简。第(2)问,
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难回答。史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要根
据前面的回答加以拓展。
答案:(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
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维新派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
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融入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
性。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
两方面的史料。
2.(2012年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
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
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
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
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
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
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
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
令中有何体现?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
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
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
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概括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的体现即可。
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