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35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
“跨界”到文学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
也。”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他们初步
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
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
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
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
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
是这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
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
人奇事。“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热
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和感染力,刻
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
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
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等等。这些手
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史记》在“实录”
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
做”的原因;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另
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
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
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如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以及中国
文学对《史记》的接受。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
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材料二: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
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
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
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破时弊的艺术效果。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
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斐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
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
个人创作的题材。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多以夏禹、荆轲、秦始皇、夫差、
项羽、汉高祖、四皓、张良、韩信、李广、司马相如等人为吟咏对象,对前代同类作品既有继承,也形
成了整体性的新特点。宋代诗歌好议论、好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
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