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 :指的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十八世纪在欧洲又产生的第二次全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即规模更大、影响更深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运动。因为这时的思想家希望通过新思想的宣传教育来启发民众,故称“启蒙运动”。
还要认真了解领会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涵。
启蒙文学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在英国
、法国
德国的发展
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与发展。该运动虽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但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阴谋与爱情》等。
歌德《浮士德》
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被誉为世界文豪。
浮士德人生探索的五个阶段及意义:
A.知识的悲剧。表现了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思。
B.爱情的悲剧。表现了对封建保守思想和享乐主义的批判。
C.政治的悲剧。表现了对腐朽的社会政治的批判。(或者说是对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实现启蒙理想的反思。)
D.古典美的悲剧。表现了对追求古典美的反思。
E.事业的悲剧。表达了通过改良和生产劳动建立理想社会的启蒙理想。
阅读参考书 冯至《论歌德》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论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浮士德虽然厌恶那些已有生活,不断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浮士德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追求者的有限能力与终极善不可穷尽性之间矛盾的悲剧。
靡非斯特在《浮士德》中的意义
靡非斯特首先与天帝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作为至善的对立面,他与天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其次,浮士德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而靡非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的价值。他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作用。魔鬼两次打赌为的是证明人类必然堕落,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恶”的刺激,才把浮士德推出了书斋。每当浮士德沉溺于尘世时,是靡非斯特的“恶”使他奋进。所以,浮士德的追求如果没有靡非斯特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
再次,他的恶并不等 于“坏”,他本身对社会丑恶现象一针见血的讽刺和揭露,也起到了让浮士德明是非、近真理的作用。
这样,歌德笔下的靡非斯特正如黑格尔哲学观念中的“恶”一样,是历史发展的运动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浮士德难题 (与哈姆雷特的难题相关联、与弗罗斯特的《林中路》和昆德拉的思考相关联。实际上就是人类和个体永恒遭遇的“二难选择”问题。)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恶魔墨菲斯托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