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 江苏苏州名校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 《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
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
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
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 (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
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
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
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
《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
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
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
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
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
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
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
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 《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 (《姜斋诗话》)
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 《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严羽 《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
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
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
“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
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
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 (《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 (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
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
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
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
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
乐” (《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选自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
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
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
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
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
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
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
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
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
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
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2江苏盐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pdf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特长生考试数学真题.pdf
- 2023四川达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pdf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pdf
-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pdf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pdf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