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pptxVIP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一、概述 二、感染与免疫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原则 五、学校常见传染病 六、学校传染病综合防控 一、概述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可分为10类: 1.病毒(virus) 2.支原体(mycoplasma) 3.衣原体(bacterium) 4.立克次体(rickettsia) 5.细菌(heredity) 6. 螺旋体(spirochete) 7.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8. 真菌(fungus) 9. 寄生虫(parasite) 10. 朊毒体(prion) 病原体感染 感染性疾病 如有传染性,方称传染病二、感染与免疫感染过程的三要素 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感染过程的三大要素,也是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病原体疾病环境宿主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实际上是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斗争的过程 。由于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和“力量对比”不同,因而导致产生各种结局不同的感染结果。这类“结果”通常称之为感染谱。 感染谱一般可分为五种不同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频度感染谱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传播途径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外界因素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可转变为显性感染病原体不排出体外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急性与慢性携带者不显临床症状排出病原体重要传染源特异性免疫应答无或轻微组织损伤无临床表现仅有免疫学改变大多数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巩固免疫非巩固免疫小部分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恢复期携带者)三、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社会因素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因素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携带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约90种。 2.传播途径(Mod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 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蝇、吸血的昆虫、日常生活用品、手、医疗器具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因素)。各种传播途径及其特征空气、飞沫、尘埃 主要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于消化道传染病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吸血节肢动物 又称虫媒传染病,见于吸血节肢动物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血液、体液、血制品 HBV、HIV土壤 3.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之为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针对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以及对人群进行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判定。 ? 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 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当人群中的免疫个体足够多时(建立了免疫屏障),尽管尚有一定比例的易感者存在,但易感个体“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感染个体(或其他疫源)时,其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从而阻断了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与地理因素尤为重要。 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季节变化、洪涝等灾害可直接影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 2.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社会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 社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