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古体诗句式、用韵等特点及本文构思之巧。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 3.思辨战争,培养珍爱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把握构思之巧。 难点:思辨爱国与爱民产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关心民生疾苦、珍爱和平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激疑问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吏”,官府中小管或差役。“石壕吏”即石壕村的差役。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诗,今天和同学们再次学习,老师从中读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能读得出来? 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 要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复述诗歌大意。 屏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齐读 2.听吟诵和跟着吟诵读 3.有几句诗中有一些不常见或者古今异义的字,你能根据以往所学或者诗歌具体情境猜测含义吗? (1)老翁逾墙走: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2)吏呼一何怒: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3)妇啼一何苦:苦:凄苦 (4)老妪力虽衰:衰:弱 (5)如闻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用诗意的语言讲析古诗。(分四组,组员各选一段翻译,然后由组员代表发言) 要求: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预设1:夜幕降临,疲惫的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家里,正当我们聊着的时候,听到门外一阵急促的拍门声,仔细听,是官吏们在喊,他们又要来捉人了。屋里的老头听到后,在老妇人的帮助下翻墙走了,然后老妇人赶紧出来开门。 预设2:(老妇出来开门,却看见几个凶狠的官吏冲进门来,到处搜查。)官吏的吼叫是多么凶狠啊,老妇的啼哭是多么凄苦啊! 预设3: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苦命的我啊,本来有三个儿子,可是他们都应征防守邺城去了。你们知道吗?就在前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信上说他的两个兄弟刚刚(最近)战死。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你们看,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弱,也请让我跟随你们,就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预设3:夜深了,说话的声音停止了,好像听到了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了,我踏上前行的道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三、再读:发现矛盾,情景再现 (一)发现矛盾 1.梳理了大致的情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一些反常的地方?请思考。 明确: 反常一:一般的旅行者往往是未晚先投宿,而诗人却是“暮投”。 反常二:诗人投宿之所不是旅店,而是“石壕村”的一户“农家”。 反常三:诗人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征兵,而是突袭“捉人”。 反常四:突袭“捉人”不是在白天,而是在“黑夜。 反常五:老翁的表现——“逾墙走”与他的年龄不符。 反常六:在古代,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一般都是男子应门见客,文中却是“老妇”出门看。 2.从上述的反常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明确:诗人旅途凄凉、官吏心狠手辣、乡村鸡犬不宁、百姓夜不能寐。 3.引出背景资料: 资料一: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资料二: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明确:战乱背景下,四处征兵,尽管已经年老体衰,还是敌不过被征兵的命运。 (二)感受形象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老妇人和她一家人的遭遇,你会用诗中的哪一个字? 明确:苦。 2.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试着表达:我的生活真是苦!你看……(引述诗句,表达感受) 预设: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辅助学生理解古代 ,以男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