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91-2023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65.020.40 CCS B 64 北 DB11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2091—2023 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pots 2023-03-30 发布 2023-07-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I DB11/T 2091—2023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建设目标 2 5 建设原则 2 6 建设条件 3 7 建设流程 3 8 建设内容 4 9 监测与运行管理 6 附录 A(资料性)生境营造和保育设施建设 8 参考文献 10 II DB11/T 209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丽娟、 夏舫、张曼胤、雷茵茹、 王大安、郭子良、李伟、 赵欣胜、刘颖杰、 王博宇、闫亮亮、徐晓梅、李妙莲、徐菱婉、沈雪飞、 罗圣雪、王金枝、翟夏杰、赵志江。 1 DB11/T 2091—2023 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生态保育小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条件、建设流程、建设内容、监测与运行 管理等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生态保育小区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SL 609 水利水电工程鱼道设计导则 DB11/T 1300 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DB11/T 1513 城市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恢复技术规范 DB11/T 1637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 DB11/T 1928 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保育 conservation 通过生境营造、食源和蜜源植物种植、野生动物繁育和栖息设施建设等措施,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进行保护恢复,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过程。 3.2 生态保育小区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pot 在公园绿地、 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 以及自然保护地外的区域绿地、林地、草地或湿地等人工营造 环境或自然生境中,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 3.3 植物原生地 plant native habitat 未经人工移植和引入,植物天然生长和自然分布的区域。 2 DB11/T 2091—2023 3.4 生态留白 ecological self-organized zone 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长期保留的自然或近自然的,并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的区域。 3.5 保育设施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用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所采用的生态设施。 3.6 自然教育系统 natural education system 通过展示系统、自然教育活动和参与式调查监测等多种途径,引导公众认知并理解生物多样性相关 知识,了解或掌握生态调查、监测和保育相关技能,推广生态保育理念的科普系统。 4 建设目标 4.1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通过在自然保护地之外建设生态保育小区,弥补在城市绿地和其他人工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不足,有效补充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4.2 保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生境 辅助保护国家重点保护和北京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中 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和易危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及其生境。 4.3 丰富人工生境的生物多样性 增加人工营造环境中的生境类型,改善不同目标物种的生境质量,增强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提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4.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场所, 完善自然教育系统,提升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发挥其生态、 社会功能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建设原则 5.1 综合分析、合理布局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物廊道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