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安茶文化与小学美术课程相融合
摘 要:本文从六安本土文化出发,深挖六安茶文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六安茶文化与美术课程教学相融合,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情 感,又能增加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怀。
关键词: 六安茶文化 美术 美术课程 引 言:为了更好的把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本文先是挖掘六安茶的 历史发展、民风民俗等,然后寻找关于六安茶文化题材在美术上的应用,接着探 究六安茶对美术教学的影响与意义,最后把整合后的六安茶文化资源分别融入“综合·探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四个学习 领域,这样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而且发挥了茶文化的价值,从而提升了小 学生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了解与热爱。
一、六安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1.历史发展
古代不同时期,六安有不同的名字,在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称六安国,意 为“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唐代将其称之盛唐县,受寿州统辖;元代设六安州,由此名字沿袭至今。
六安因茶而出名,唐宋之前,关于六安茶的史料并不多。唐代李肇《唐国史 补》也有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可见,六安茶在唐朝开始小有名气,并且传至塞外。从明代开始,六安茶享有盛 誉。明代屠隆撰写的《考盘余事》中曰“虎丘、天池 、阳羡 、六安、龙井 、天 目等六种茶最为名贵”1。许次纡所著《茶疏》中提:“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2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
1 (唐)陆羽撰、(淸)陆廷灿续辑,郭孟良注译《茶经·续茶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55 页。
2徐海荣主编:《中国茶事大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782 页。
“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还把六安瓜片作为 特贡茶,成为国际上的礼品馈赠物。
2.茶俗文化
当地人喜爱六安茶,因此还出现了很多关于六安茶的谚语、诗歌。如清明节 后便是采茶最佳时节,当地俗谚云:“假忙除夕夜,真忙采茶叶。”表达采茶季 节忙碌的情景。在诗歌方面则有《六安州志》曰:“早起山童扫雪皑,瓦瓶煨沸 仗炉灰……”。4 小伙子和采茶姑娘互对茶歌,如:(男)大别山上云雾罩;(女)茶棵 青青是我们的宝…… 生活处处体现六安茶的待客之道。家里办事或平常来客都离不开茶,客人未 到前,先烧好热水,客人来时,会立马泡上六安茶,按照辈分的先后,双手奉上 茶。客人走时,为表达热情留下客人,主人会说“喝杯茶再走”。可以看出“宾 主设礼,非常不交”。日常家人们也会泡上一杯茶,享受惬意的时光。走亲访友 时,茶也会作为首选礼品,形成了无茶不办事,无茶不成礼,茶与情、茶与礼的 结合成为独特的民风民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茶也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因此六安涌现出了更 多的茶楼,如:月亮湾茶楼、听雨阁茶楼等。茶叶多以六安茶为主;茶具也多为 传统茶具; 茶艺表演也具有浓郁的风情。
3.品牌资源
六安茶品类众多,出名的有六安瓜片、舒城小兰花、苦丁茶、金寨翠眉等,六安茶品牌也在走向全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以六安瓜片为例,2014 年入 选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017 年,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全国六安瓜片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年,在安徽合肥举办了“第 十七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2020 年六安瓜片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2021 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六安茶的 品牌效应在逐步变强变大。
3 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319 页
4 姚武英《煮茶》,转引自六安市人政府网 2012 年 12 月 25 日
二、茶文化与美术之间的渊源
品茶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因此茶文化也走进了艺术世界,如书 法、绘画、陶瓷艺术等,其中茶画取得的成就很高。我们知道茶文化兴起于唐,故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茶主题的绘画,较为著名的有唐代阎立本的《斗茶图》,描 绘了唐代 6 个平民,左边三人炉上煎茶,茶汤注入盏中,提茶壶夸耀自己的茶叶。右边三人品饮或作研茶状,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清晰具体地呈现了点茶艺术。还有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文征明的《品 茶图》和丁云鹏的《煮茶图》、清代吴昌硕的《品茗图》等,现代画家也会以茶 为主题而创作,并举办茶文化主题的画展,如 2015 年在霍山县举办的茶文化书 画展暨书画家笔会;2019 年安徽省书法院、安徽省书画村主办,在六安市举办 的“松风蟹眼谷雨天” 己亥茗茶书画展。这些文人墨客无不体现“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的情怀。
品茶最离不开的莫过于器具,器具按材质可以分陶器、瓷器、玻璃器皿等,这些茶具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