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
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
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
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
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
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
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
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
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
第1 页 (高三语文共12 页)
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
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
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
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
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
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
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
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
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
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
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
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
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
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
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
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
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
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
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
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
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
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
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
第2 页 (高三语文共12 页)
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
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
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
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
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
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
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
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
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
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高考地理模拟押题及答案.pdf
- 2023高考历史模拟押题及答案.pdf
- 2023高考物理模拟押题及答案.pdf
- 厂房土建公用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 振动沉拔桩机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范文(3篇).doc
- C402063【冲刺】202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130300戏剧与影视学《811广播电视电影史论与实务.pdf
- 教育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docx
- 社区餐饮经营方案(优质6篇).docx
- 2023年运输安全协议书参考范本(六篇).doc
- 石英板材项目投资商业计划书范本(投资融资分析).docx
- C209061【基础】2025年河北农业大学095134渔业发展《832鱼类增养殖学》考研基础检测5.pdf
- 厦门市仙岳医院2015—2017年间722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分析报告.docx
-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的实现路径.pdf
- F729086【复试】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加试环境学概论》考研.pdf
- 2020年9月5日四川省选调面试试题及解析.pdf
- 改尺修磨修补岗安全生产操作规程(3篇).doc
-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docx
- 2023年税务局大比武数字人事两测专业能力-纳税服务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 2022年安全岗位试卷和答案(2).doc
- 治国安邦总章程沙志花.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