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发展史分析和总结.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墨 的 发 展 史 墨的发展史 《物原》说:“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之以书刀。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先人们曾用刀来刻字,用竹梃点漆而书。以后又用木炭或石墨磨汁而书,于是墨的名称才著称于世。 考石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煤,一说是黑石脂。煤虽黑,但用以书写绝对不可能。黑石脂一名石墨,又名石涅,即古代的画眉石,似古人用以书写者为黑石脂而非煤,但墨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还不易确定。 相传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用墨色作装饰。如 1931 年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的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黑色陶器,以及殷墟所发现的甲骨文,都是先用墨写然后再刻成文字。再 从长沙发现晚周帛画上的墨色和战国竹简上的墨色来看,可见在先秦时代,墨的质量又在原 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到汉代,出现了一个善于制墨的田真,并在这时,宫廷设置了掌管纸、墨笔、封泥的官员。据《汉官仪》载,汉墨重点产地在陕西的汉阳,古称“隃麋”,做官的每月可得到隃糜大墨、小墨各一枚。在湖北江陵楚故城凤凰山的一座汉文帝时代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小不同的几块人造碎墨,可见在汉文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用松烟制墨的技术。到三国魏时,韦诞(字仲将)以制墨著名于世,被人称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后来 人们便认为韦诞是墨的发明者。到了晋代,以胶和墨,质量大大提高。当时通用的墨叫螺子墨,实即墨丸之类,不过变丸为螺形耳。 唐时对于制墨技术尤为注意,不仅社会人土努力讲求,即政府亦特别提倡,并设官置厂, 专事造墨。适此时朝鲜贡松烟墨,用松烟和麋鹿胶汁制成,精美极为适用。因此更引起国人 制墨的兴趣,对于取材配料,遂多方开展,致促成极大的成就。墨官之最著名者有祖敏,制 墨之妙名闻天下。到了奚超和奚廷珪父子手里,又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发明了捣松和胶,制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以此时集为大成。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赐姓李氏,他们家族制造出来的墨称为“李墨”,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誉。 宋太宗刻《淳化阁帖》时,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硅墨,称为无上珍品,大臣得之甚感荣 光。李氏在歙州又授技术与耿氏与盛氏。以前文人用墨多自制,由于社会上不甚重视,故工 者不显于世。墨人自李廷珪父子出,文人学土对于制墨均大感兴奋,从此以制墨名家者相继 而出,如刘宋之张永、唐的李阳冰、宋的柴殉、金的刘法等,所制之墨,皆称佳妙。尤以宋 时,中国文治极度昌明,文人辈出,且竞以书法为重,故视墨尤重,取墨甚严,办墨亦甚精。劣者无人取,而佳者得善价。因此制者日益求精,墨的精妙遂至登峰造极。非只书写用之, 甚且嗜之成癖,收藏清玩者亦有之。如僧德洪题跋就说:“司马君实无所嗜好,独蓄墨数百两,好之成癖。”其他好之者大有人在,唯独无司马氏之显,故文献不载耳。求之者既多,而制墨 者亦愈多。熙宁、元丰年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元祐间潘谷墨见 称于世,被人们誉为“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自后蜀中蒲大韶、梁杲、徐伯常及 叶茂实均以制墨名家。1977 年武进南宋墓出土了半锭叶茂实墨,挺坚如玉,光泽如漆,极为 珍贵。说明宋时之墨已至尽善尽美境地,足以辅助大书家、大画家的垂名千古,宋人名迹能 流传于今日者,名墨之功实不可掩。 元时因君主皆轻视文事,制墨亦未有特别进展,感到欣慰的是:尚能延长宋的余绪,保持原来的成就。 Sunday, August 08, 2021 No. 1 墨的发展史 明代的制墨业多集中在皖南地区,形成了歙县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一派和休宁县 汪中山、邵松之为代表的另一派,其中程君房创造“漆烟”制墨法。方于鲁制的墨被誉为“前 无古人”的“九玄三极墨”。汪中山则是“集锦墨”的创始人,使墨除了实用外,又成为有高度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同时罗小华(名龙文)所制的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被人称为“上品墨”。明代所制的墨,墨色黑润,气味馨香,一切较前为优。 清则康乾均善书,对于制墨极为注意,故御制各种墨精绝千古。制墨名手有曹素功、汪 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家;曹家尤有名,当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的传说。但后来人所称道的,只剩下胡开文和曹素功两家了。清代制墨业很盛,墨的质量也 好,到光绪年间才开始衰落。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漆和桐油大量出口,制造高级墨的 原料特别缺乏;同时美国又大量向我国输入煤烟,大大打击了我国油烟、漆烟的生产。这种 进口的西烟只能生产普通墨,质粗色暗,容易渗晕,书画家都不欢迎,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 到解放后,我国的制墨业才得到恢复。此后制墨业技术不断提高改进,产量逐渐增加。歙县徽墨厂是在胡开文墨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年产徽墨 4O 多吨,花色规格达一百多种。上海墨厂是在普素功墨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年产 3O 多吨,它们都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