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型:诗歌赏析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能够做到疏通诗意,并做到结合诗句指出具体情感; 了解杜甫晚年诗的风格,进一步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明确并理解杜甫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2. 能力目标: ? ?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深入探究的好习惯,提高诗歌疏通、体悟的能力; ? ? ?通过对杜甫晚年诗的总结拓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 ? ? 培养学生树立构建学习系统和比较阅读的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借助背景,拓宽学生视野和情怀;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实现文化传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明确风格,体会情怀。 2. 教学难点: 培养审美、探究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归纳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归纳,培养学生构建学习系统的意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杜甫善陈时事,故称其诗为“诗史”。我们检索其一生,观其行迹,绘其一生行路图,我们会发现杜甫也善纪行。“史”与“行”不可分割,其中“长江纪行”尤令人瞩目。 我们知道,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其中,要提到杜甫,我们不得不提到几个地方:四川、重庆、湖南。 提问:为什么提及杜甫就要涉及这三个地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去蜀返乡(东下) ?????乘舟出峡(南下) 四川(760-765) ?????重庆 (765-768) ?????湖南(768-770) 成都(定居) ????——夔州(寄寓滞留) ?——岳州(漂泊) 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 ?《秋兴八首》766 ???《登岳阳楼》768 《蜀相》760 ???????《咏怀古迹》766 ?????? 《阁夜》766 《登高》767 杜甫晚年的长江之行是为了经荆楚拟归中原故里,是他晚年诗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鉴赏这组晚年诗中的经典代表作——《登岳阳楼》。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提问:检查落实重点字词(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对错,强调积累) 坼、乾坤、字、戎马、涕泗 重点补充:戎马——驾兵车的马,泛指军马;借代军队、战争。涕泗——涕,眼泪;鼻涕;泗,鼻涕;指眼泪和鼻涕。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明确:忧国忧时之感,身世凄凉之叹。 (二)探究学习 1. 提问:清代杜诗注解第一人仇兆鳌指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即可) 教师点拨:如果同意,则要抓住“初”字分析第一时间的第一感觉,强调人的真实反应;如果不同意,则一定要知人论世,抓住“昔”和“今”的比较,联系诗人“昔”时少壮漫游,意气风发,“今”时漂泊荆湘,老病孤愁,故二者对比,则是诗人得偿所愿但历经坎坷,岂是“喜”字所能囊括。 2. 提问: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有理有据即可) 教师点拨:这一联的描写对象是洞庭湖水,写出洞庭湖壮阔的景象。这两句运用夸张,看似荒唐,实则写出了洞庭湖的生命和气势。通过景象,看到的应该是“坼”字背后隐含的国土分裂,“浮”字背后的时局动荡,所以,在作用方面,正确的解读更应该是诗人胸襟的写照,这一联不是为了显示自然的壮阔与诗人个体的悬殊,而是抒情主体内外反差——微贱之躯,伟大之魂。 拓展参考:叶《原诗》中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联系单元目标,明确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比较鉴赏 比较《登高》与《登岳阳楼》两首诗,寻找相同点。 1.知人论世:国处多事之秋,人值垂暮之年。(略讲) 国: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抢夺地盘。 768年,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吐蕃以十万人进攻灵武,两万人进攻邠州。 人:767年 56岁 “百年多病独登台”困窘——身体、境遇。768年 57岁 “老病有孤舟” 2.内容题旨:状描登高景观,寄寓登高幽情。(略讲) 《登高》:重阳夔州登高揽胜,秋景特征(无边落木萧萧下),雄奇壮阔之景; 《登岳阳楼》:岁末岳阳极目远晀,隐去季节(吴楚东南坼),深沉博大之情; 明确:由阔大的自然转入孤寂身世,空阔的境界往往更能激发诗人的飘零之感。——从个人的老病哀伤之感,提升到国运民生的关怀上来,极大突显诗人胸襟之高远,博爱之无垠了,故而阔景写阔情。 3. 艺术造诣:沉郁顿挫之风,律诗典范之作。(重点突出) “沉郁顿挫

文档评论(0)

山哥知识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