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褐斑病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高温高湿、阴雨日较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栽培因素。一般连作地块和低洼潮湿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和缺肥地块较肥沃地块病害发生重。 第30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褐斑病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34%卫福胶悬剂拌种。 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施足底肥,适当追肥。始见病叶时及时摘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 药剂防治:玉米4~5叶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3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或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第31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异名 玉米细菌性条叶枯病、玉米细菌性叶斑 第32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初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沿叶脉纵向扩展逐渐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脱落。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很多菌脓,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易被雨水冲刷脱落。 第33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病原物 病原为须芒草假单胞菌(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 。 形态。菌体杆状,大小(l~2) um×(0.5~0.7 ) um,有1根具鞘的鞭毛,很少2根,单极生。 特性。不产生荧光色素,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抗酸,好气性。在肉汁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光滑,白色有光泽,稍隆起,生长迟缓,粘稠。生长适温22~30℃,最高37~38℃,最低5~6℃,48℃经10分钟致死。 第34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寄主气孔、皮孔处侵入,病菌逐渐深入内部,植株显症。 第35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发生因素 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 第36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培育壮苗。适时适量灌水,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玉米秋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来年菌源。 药剂防治。在植株封行期、最迟于病害始见期开始,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20%喹菌酮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25%叶双青可湿性粉600~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5天一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第37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淘汰种植在田间表现感病的玉米品种,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严重发生。 药剂防治:一旦发生病害,应尽早在全株喷施药剂,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的作用。主要可选择的杀细菌药剂有农用链霉素。 第38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 简介 玉米叶鞘紫斑病在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 第39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为害症状 玉米灌浆中后期,中上部叶鞘或苞叶上产生绿豆大小的黑褐色斑块,有的稍带紫色,后在叶鞘及苞被上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紫斑。 第40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病原物 病原为玉米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病叶或茎组织内,壁膜质,基部分化程度较浅,具孔口;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或有时略带浅色,大小(8.5~13.5) um×(3~4.5) um。该病与叶鞘内群聚蚜虫有关,尤其是天气转冷时,蚜虫分泌的糖液、排出的粪物混合在内发霉,造成外面的块块斑痕,蚜虫在叶鞘内繁殖迅速。 第41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上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袍子进行初侵染,玉米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第42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发生因素 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 第43页,共7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玉米叶鞘紫斑病防治方法 抽雄前防止蚜虫向叶鞘转移是防治叶鞘紫斑病的关键。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量。 改善耕作制度。采用麦子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 10-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 种子处理。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