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目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节 设计依据、原则及思路 1 一、设计依据 1 二、设计原则 2 三、设计思路 5 第二节 监测点分布 12 第三节 设计方案一 18 一、总体设计 18 二、分项设计 18 图 27 第四节 设计方案二 38 一、总体设计 38 二、分项设计 38 第五节 方案比选 67 一、方案比选 67 二、推荐方案 68 第一节 设计依据、原则及思路 一、设计依据 主要依据如下的规范和标准设计本解决方案: 1、《安全防范工程的程序与要求》(GA/T75); 2、《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1T77); 3、《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 5、《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 6、《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算编制方法》(GA/T70); 7、《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T16572); 8、《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T16572); 9、《入侵探测企通用技术GB10408.1》; 10、《数字通信接口标准(G.703)》; 11、《国际图像音视频编码标准》(ISO11172); 12、《报警图像信号传输装置》(GB/T16677); 1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14、《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15、《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 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 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1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0、《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 二、设计原则 1、技术的先进性 地质灾害监控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理念领先,该架构得到各个地区国土资源局及专家的广泛认可,符合安防监控相关规范,通过软件产品评测并获得软件著作权保护。 2、架构合理性 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支持集中式或者分布式部署系统平台,更好地适应用户的管理机制和网络环境,监控范围遍及传输网络到达的任何位置,支持有线网络和3G无线网络,同时,避免单一平台建设模式的风险,满足系统分期建设的需求。 3、系统的扩展性 系统遵循开放性原则。系统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诸方面的接口与工具,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灵活兼容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系统规模可扩展:增加系统的用户接入服务,可扩大系统的用户接入数:增加系统的设备接入服务,可扩大系统的设备接入数;增加系统的存储单元,可扩大系统的存储量及延长录像存储天数:同时由于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当系统扩容时,不影响既有系统,系统自动根据系统接入模块进行负载均衡。 系统功能可扩展:系统具备功能拓展服务,每一个功能对应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可在基本平台上为用户开发新的特色化功能 4、前端设备的兼容性 监控系统为一个开放性系统,兼容多家前端设备,兼容方式可为平台兼容设备以及设备兼容平台两种方式。 5、易集成性 系统支持平台级联与向上兼容,即监控系统可将平台接收到视频数据、测量数据、GPS通信数据根据协议转发给第三方平台,从而与已有第三方平台实现集成。 6、可维护性 系统具备网管功能,监控系统所有网元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硬件在线情况、存储磁盘空间、硬件设备负载、网络负载、数据库状态等众多信息。 同时网管对系统内各设备进行集中化的配置管理。当有设备出现故障,需要替换时,网管子系统能够自动的对其进行配置,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系统具备日志功能,记录系统所有服务及前端设备的工作状态,供维护人员检测维护 7、可管理性 设备管理:可远程设置设备的相关功能、性能参数,如网络接入策略、准入策略、设备清晰度等。 用户管理:可对接入系统的所有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如用户增加与删除、用户权限分配、用户操作鉴权,鉴权方式等等超过300种。 8、安全性 物理层安全:系统支持物理隔离策略,支持通过网闸等措施将内外网分开的网络环境。 网络层安全:系统具备看门狗服务,支持防火墙、漏洞检查、入侵扫描。 应用层安全:用户登录方式通过挑战码方式认证,密码不通过网络传输;控制信令采用DES加密,不易破解;媒体流数据采用动态扰码加密方式,防止暴力破解;用户权限细化,操作方式进行鉴权,有效防止越权操作;设备接入策略优化,防止非法设备入侵。 三、设计思路 1、需求分析 (1)功能需求 1)监测预警功能需求

文档评论(0)

138****4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电子信息工程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0日上传了电子信息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