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莱姆病的症状,莱姆病治疗专业知识.pdfVIP

莱姆病,莱姆病的症状,莱姆病治疗专业知识.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莱姆病 , 莱姆病的症状 , 莱姆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莱姆病 (Lyme disease) 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莱姆疏螺旋体病 (Lyme borreliosis) 。疾病初期常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心脏、 神经和关节等 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1975 年,本病成批地集中发生美国康涅狄格州 Lyme镇的儿童中, 因而得名。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莱姆病的病原体在 1982 年由 Burgdorferi 和 Barbour 等首先证实是一种新种疏螺旋 体,称为伯氏包柔螺旋体 (B.Burgdorferi) ,简称伯氏疏螺旋体。 种类:长期来认为莱姆病的病原体只有伯氏疏螺旋体一个种, 近来依据 5S-23SrRNA基因间隔区 MseI 限制性片段,结合 DNA-DNA杂交同源性分析了世界各地分离的莱姆病菌株,至少有 10 个基因种 (genospecies) ,其中可以引起莱姆病的至少有三个基因种: ①伽氏疏螺旋体 (B.garinii) ,以欧洲和日本为主 ; ②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B.afzelii) ,亦从欧洲和日本分离出。我国分离的大部分菌株的蛋白图谱更 接近于欧洲菌株,以伽氏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占优势 ; ③狭义伯氏疏螺旋体 (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以美国、欧洲为主。 形态:伯氏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疏松盘绕的左旋螺旋体, 长 10~40 μm,宽 0.2 ~0.3 μm,有 3~ 7 个疏松和不规则的螺旋,两端稍尖,是包柔螺旋体属中菌体最长而直径最窄的一种。革兰染色阴 性,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呈淡红的蓝色, Eosin Thiazin 染色呈青紫色到浅紫色,镀银染色能使螺旋 体着色良好。电镜下可见外膜和鞭毛 (7 ~ 12 根不等 ) ,鞭毛位于外膜与原生质之间,故又称内鞭毛 (endoflagellum) ,与运动有关。 运动:运动活泼,可有扭转、翻滚、抖动等多种方式。 生长条件与抵抗力:在微需氧条件下, 30~34℃在 BSK-Ⅱ(Barbour Stoenner Killy - Ⅱ) 培养基中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生长良好,生长缓慢,一般需 2~5 周才可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查到。莱姆病螺旋体在潮湿及低温情 况下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能使其灭活。 该螺旋体有外膜与鞭毛两种抗原性蛋白: ①外膜由脂蛋白微粒组成,外膜蛋白在疾病过程中可发生抗原性变异 ; 具有抗原性的外膜表面蛋白 有 OspA(outer surface protein A ,分子量为 31×103~32×103) , OspB(分子量为 34×103~ 36×103)及 OspC(体外培养不表达, 分子量为 21 ×103)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 IgG 和 Iga 抗体,从 感染后 2~3 个月开始,滴度逐渐增加,并可保持多年。 ②鞭毛蛋白 (flagellin)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子量为 41 ×103,编码基因于染色体 上,最早致机体产生特异性 IgM 抗体,其高峰滴度常在感染后 6~8 周,以后下降。 二、发病机制 然而该病原体引发菌血症期较短,血液中螺旋体量也不多,但可引起如此多器官及多系统的损害, 其致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LPS作用:伯氏疏螺旋体细胞壁中有脂多糖 (LPS) 组分,具有类似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 及其外膜表 面蛋白 Osp A,Osp B,Osp C具有重要的致病力和侵袭力。 黏附素作用:

文档评论(0)

138****34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