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当代上海城市的发展与都市民俗空间的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民俗空间指民俗事象存在和民俗实践展演于其中的空间维度,它是现实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民俗空间显示了民俗活动的空间边界,又是民俗活动本身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空间维度,民俗空间与地理空间有明显区别。前者是人的民俗活动作用于空间而形成的,必须依赖人的活动才能存在,而后者则不需依附人的活动就能独立存在。
乡村民俗空间与都市民俗空间是民俗空间类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两者因行政区域类别的不同而不同。都市民俗空间既包括常设性民俗空间,也包括即时性民俗空间;既包括有形民俗空间,也包括无形民俗空间。常设性民俗空间指的是如寺庙、民俗风貌保护区及各种式样的居住民俗空间等,这些民俗空间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用于民俗事象及民俗实践的存在与展演,是较为固定的民俗空间。即时性民俗空间与此相反,它因民俗实践的展示而存在,民俗实践结束,常常也意味着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民俗空间的“消失”。比如在广场展示的民俗歌舞。民俗歌舞展示期间,该广场可以视为一个民俗空间,但歌舞展示结束后、该广场回归为普通的公共空间。有形民俗空间即有实体的民俗空间,大多数固定民俗空间与即时性民俗空间都是有形民俗空间;无形民俗空间即没有实体的民俗空间,这里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民俗为主题的各种论坛、网站等虚拟社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无形民俗空间与有形民俗空间的交叉、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不少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民俗实践活动,其倡议及先期准备活动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当代上海都市民俗空间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延伸转移。
一 市区的扩张和更新与城市民俗空间的改变
今上海市境域形成于1958年。80年代中后期以前,市区行政区划不断压缩,郊区行政区划不断扩张。从1965年到1980年,上海行政区划作了几次小的调整,市区共10区的行政区划没有变化。这是上海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彻底形成时期,非农与农业户口之间不能转变,农业户口不能迁入市区,在物资的分配、工资的发放方面,市区的水平均高于郊区。在市区与郊区严格分野的情况下,城市民俗与郊区民俗失去了较多的交流机会,城市民俗的众多事象能以比较固定的形式积淀发展。80年代中后期以后,市区行政区划不断扩张,郊区行政区划相对缩小。区县合并、并乡入区和撤县建区是此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基调。到1994年底,上海市一共有14个区6个县。1997年以后,上海撤县建区的步伐不断加快。到2011年,上海市共有17个区、1个县。在市区行政区划扩张的同时,上海对原有城区建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汰旧”,即旧城改造。成片大面积的拆除与疾风骤雨般地推倒重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旧城改造的主调,到21世纪初,上海已消失了近5000万平方米的旧城。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保护工作的推进,旧城改造开始采用拆、改、留并举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城市民俗空间进行了保护。
随着当代上海城市区划的扩张与旧城改造的进行,城市民俗空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传统民俗空间的破坏。以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为改造基础的新天地是一个典型例子。新天地的改造,完全破坏了石库门建筑的居住功能,虽然外部大都保留着旧上海的建筑风格,但内部则体现了现代时尚的理念,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外化为商业功能。新天地的开发常常被作为旧城改造的经典成功案例提及,但这里的石库门建筑不再是上海民众的生活空间。在丧失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后,新天地石库门群已经不再是民俗空间,而成为彻底的商业空间。城市的扩张与更新对传统民俗空间的破坏,已有不少学者述及,本文在此只是略略提及。传统民俗空间的更新与新城市民俗空间的产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传统城市民俗空间的更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学者呼吁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一部分传统民俗空间得以修缮改造而使其基本功能保留下来。当然,这些更新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原创文化类型,而是一种经过复制、重塑与改造过的再生文化形态。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开发的七宝老街,基本格局较为完整地保留,居住功能也没有被破坏。在对七宝老街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一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改造修缮以外,还保留了大量具有地方风情的民俗文化形式,如敲钟、纺线、织布、扎染、坐花轿、斗蟋蟀、皮影戏、听书喝茶、投壶射矢等,形成了集游览观瞻与民俗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民俗空间。
在七宝老街改造过程中,原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泰康路也逐渐发生改变。泰康路一带以居住建筑为主,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具有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并呈现复杂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包括旧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还有一部分里弄工厂仓库厂房,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