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紧凑型城市” 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的一个关键是实现城市的紧凑型发展。 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布鲁塞尔首次公开提出回归“紧凑城市”的城市发展形态,其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就是许多欧洲历史城镇保持了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并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 二战以前的欧美城市大多数是紧凑型的。 战后美国城市采取了低密度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居住地远离城市中心和工作地,造成对高速公路和小汽车的依赖。 这种低密度城市的发展模式不符合我国的人多地少的国情,从生态环境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 建设紧凑型城市 紧凑型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和商业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上海楼宇经济发展等最好的是淮海中路(卢湾区),南京西路(静安区)和徐家汇(徐汇区) 这几个地方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完备 中国人口继续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 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5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全部位于三大沿海城市群(京津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同期中国人口负增长的6个省分别是甘肃、安徽、贵州、四川、湖北和重庆,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 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5个省全部位于沿海地区 地区 2010年 普查 2000年 普查 增长率 北京市 1961 1382 41.91 上海市 2302 1674 37.51 天津市 1294 1001 29.25 广东省 10430 8642 20.69 浙江省 5443 4677 16.37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6个省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 地区 2010年 普查 2000年 普查 增长率 甘肃省 2558 2562 -0.17 安徽省 5950 5986 -0.60 贵州省 3475 3525 -1.43 四川省 8042 8329 -3.45 湖北省 5724 6028 -5.05 重庆市 2885 3090 -6.65 我国的部分村落、乡镇甚至城市可能出现萧条乃至被废弃 2009年我国宣布了首批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这类城市出现。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出现“人口枯竭型乡村”和城市化地区。 据报道,2000-10年,我国自然村数量从360万个下降为270万个,平均每天减少200多个。 根据前述资料来源,有研究将日本目前有人居住的区域按一平方公里为单位来划分,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2005-2050年期间,日本将有21.6%的区域变成无人居住,20.4%的区域减少75%以上人口,24.4%的区域减少50%-75%人口,而仅有1.9%的区域的人口会增加。 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以及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集聚还会继续下去。 在制定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各类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变动趋势,避免今天硬件建设的投资由于缺少对未来人口变动的前瞻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需要对造城运动、削山造地和“鬼城”问题、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和房地产过度投资等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中国城市化趋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13.40亿人中,生活在城镇地区的占49.68% 。2011年年底中国已有一半以上(5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2年年底进一步增长到52.6%。 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左右,我国城市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年百分点。 上海市常住人口结构变动 人口类型 2000 2010 2000-10 增量 常住人口 1 608.63 2302.66 694.03 户籍人口 1 309.63 1404.71 95.08 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 299.00 897.95 598.05 非户籍常住人口/常住人口(%) 18.59 39.00 86.30 北京市常住人口结构变动 人口类型 2000 2010 2000-10 增量 年末常住人口 1 363.6 1961.9 598.3 户籍人口 1 107.5 1257.2 149.7 非户籍人口 256.1 704.7 448.6 非户籍/常住人口(%) 18. 8 35.92 74.98 农村人口中青年劳动力减少 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转移的主体,是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 蔡昉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还有富裕劳动力,但是主要是45岁以上的劳动力,在没有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 45岁以下的很少。 很多村子剩下的是“386199”部队。 我国人口负增长以后,我国的城市化率或城市化水平,也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