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历史ppt归纳概括题解法宋兆明.pptx

2月11日历史ppt归纳概括题解法宋兆明.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枣庄三中寒假网络课堂高三历史 归纳概括型题解题方法宋兆明2020年2月11日一、归纳概括题型山东高考模拟卷全国卷(3套)作答方式指出、说明、评论归纳、概括、说明、简述、简析设问指向特点、变化、异同、因素、意义、理由特点、变化、异同、原因、影响? 由于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历史的核心素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情景,作出历史解释。可见,平时学习,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突出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归纳概括题目主要是归纳概括特点、内容、原因和影响。二、平时做题中易犯的错误 1、审题不准。 快速看完材料就匆忙作答,导致遗漏要点、答非所问,为了凑要点,就逮住一个点反复说,纯粹浪费时间。 2、缺乏方法 凡是见到归纳概括特点、变化、异同、因果的题目,要么从材料中照搬,体现不出归纳概括的要求;要么对材料句子进行改写,因用词不当而曲解题意。 3、表述啰嗦 生怕表述不明白,就多加修饰语,表述的啰里啰嗦,甚至画蛇添足。 三、归纳概括题应对措施——研究高考答案,养成归纳习惯,仔细审准题目1、 研究高考答案 (1)为什么研究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研究高考题可以帮助我们矫正学习方向,研究高考试题的答案,则可以矫正我们答题的思路或角度(不是去记忆答案)。(2)怎么研究 拿到试题答案后,先结合材料的设问,看看答案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分别属于哪个角度?它们来自材料中哪一句话(即把答案能还原回原材料中去)?为什么这么表述?然后找出相同设问的高考题目答案,依次进行比较,寻找作答思路。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审题及答题思路会越来越向命题人的意图靠近,作答就会越来越准确、高效。 三、归纳概括题应对措施——研究高考答案,养成归纳习惯,仔细审准题目(3)研究的结果 答案均出自材料,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的高度概括(高度要点化),表述时多以主谓短语的形式进行。有些答案无法在原材料中找到出处,那一定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的。所谓的结合所学知识,就是运用所学的名词、概念、结论等替代材料中的句子,或结合时代背景补充相关的答案要点。2、养成归纳习惯 答好题的前提是学得好、记得准,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没用。根据对高考题试题答案研究的结果,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记忆中,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也就是说,在理解记忆课本上的名词、概念、结论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它们,简练地归纳出一二三来。 三、归纳概括题应对措施——研究高考答案,养成归纳习惯,仔细审准题目3、仔细审准题目 就是根据设问,仔细找出材料的时间、地点,相关的关键词和句子,提示语、出处中的有关信息,并勾画出来。 然后,以教材内容与观点为依托,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做答,不能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发挥。也就是答案要紧扣材料和时代背景,写出的每一句话,都要言之有据。四、归纳概括题 解题方法1、特点(变化、趋势)、措施(内容)型。 (1)方法思路: 带着设问细读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并思考它与设问有关吗?凡是有关的地方就把关键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作答时要把这些关键词体现出来。(2) 答案表述: 特点题目的答案,一般可用以下表述方式:①以……为主(或注重……);②……与……相结合;③呈现……趋势(或由……到……,或……不断(增加、减少),这种表述必须是材料中的时间涉及两个阶段以上时使用);④具有……性(渐进性、自主性)。 以下几种情况:①凡涉及政府作用时表述为:政府重视或政府主导;②凡涉及法律时:表述为用法律保障……或有法律保障;③凡涉及设立某某机构时,表述为:设立专门机构。④凡涉及与当时情况相符合时:表述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俗而治等。(一)特点、措施型 体现仁政(传统文化)【例1】(2016新课标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救济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实施的目的。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有立法保障因类而异方式多样(巩固统治)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解析】带着设问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在材料一中找到“仁政的内容”“依赖政府财政”“设养济院”“明律、清律”“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把这些信息归纳后就可得出“特点”。“目的” 要注意限定语“其”指代“谁”,想干什么(直接、间接、根本目的)?(一)特点、措施型 【解析】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y56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105612700001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