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学生版)
《兰亭集序》
学习 目标: 1、扎实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和 “其”等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脉络。 3、激情投入,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 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借助“教材助读”,能大致理解文
意,翻译课文。2. 20 分钟左右完成 “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 在预习中
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4. 限时、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Ⅰ教材助读
Ⅰ教材助读
一、兰亭
是东晋时期会 guì 稽 jī 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
12.5 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 1980 年全面修复如初。
二、《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 41 人来到这里修
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
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
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41 人中,12 人各赋诗二首。王献之等 16 人拾句不
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 37 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 324 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
三、王羲之 (303-361,一作 321-379 )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
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
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
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
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四、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 ,犹如今日 “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
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
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
第 1 页
兰亭集序(学生版)
斯文” )。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
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五、名句积累 (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
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六、整体感知
1、文中第 段叙事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