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上)(美化版).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讲 书风的发展之七:清代 书风 (上)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国朝 书法凡有 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 (董其 昌) ; 乾 隆之代,竞讲子 昂 (赵孟頫) ;率更贵盛于嘉、道之 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 日,碑学益盛,多 出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 帖学的含义 “帖学”是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以 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 、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 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 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 风气。 碑学的含义 “碑学”则是指重视汉、魏 、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 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一、清代帖学书风的演变 清朝建立后,董其 昌的书风在康、雍之世受到高度的推崇 和普遍的仿效,从 而形成 了 “专仿香光”的帖学风尚。 “专仿香光”之原 因 康熙皇帝个人对董其 昌书法的喜爱与提倡,以及 “大批董 氏 书风的直接或间接传人所形成的民间基础及其所起 的推波助 澜作用” 。 董其 昌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的书风合 乎理学的审美要求。 由盛而衰的清代帖学书风 从 总体上看,清代帖学由 “专仿香光的康 雍帖学”,演变为 “崇赵尊唐 的乾嘉帖学”,再到 “经典失位 的晚 清帖学” 。 乾 、嘉 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的鼎盛时期 ,帖学书风呈现 出繁荣、多元的局 面。 刘墉 (1719 — 1804) 刘墉,字崇如 ,号 石庵 ,清朝政治家, 著名 的帖学大家, 被世人称为 “浓墨 宰相” 梁 同书 (1723~1815) 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初学颜真卿、 柳公权 ,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 岁以后融 汇贯通,纯任 自然。 王文治 (1730—1802) 王文治,字禹卿, 号梦楼,江苏丹徒 人。工书法,以风 韵胜 。 姚鼐 (1731-1815) 姚鼐,字姬传,安庆府桐城 (今安徽 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 文家。 翁方纲 (1733~1818)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 溪,晚号苏斋,顺天大 兴 (今北京大兴 区)人。 清代 书法家、文学家、 金石学家。 梁巘 (1710——1788后) 梁巘,字闻山,号松斋, 亳县 (今安徽 亳州)人。 清朝著名 书法家。 钱 沣 (1740 —1795 ) 钱 沣,字东注,一字约 甫,号南园,云南昆明 人,清代大 臣、书画家。 爱新觉罗 ·永瑆 (1752-1823 ) 永瑆,号少厂,别号诒 晋斋主人,乾 隆第十一 子。著名 书法家。 由于清代帖学生长在 清朝政治上高度一统,思想上独 崇理学,排 斥异说的社会文 化环境,使得清代 “帖学”有别于元、明,在 总体上表现 出 日渐明显的 “正体化 书法创作的倾向” 所谓 “正体化”,是指清代 书法表现 出端庄、平和、守则、楷化等审美取向。 清代帖学正体化倾向的表现 (1) : 首先,在 书体的选择上,重视对楷 书、行书的学 习,而 忽视草书,并逐渐显现 出尊唐 尚楷的倾向。 清代帖学正体化倾向的表现 (2) 从效仿董其 昌、赵孟頫到欧阳询 的书体选择,清代帖学 书风在 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也越来越 显现 出守则的 拘谨 与僵化。 从取法董、赵 的局限,再到尊唐 习欧,清代帖学书法越来越 注重点 画用笔的踏实沉稳,起收动作的完整,单字体势的完美、端庄,点 画形态相对 固定,章法排布大小匀称、整齐有序 ,字与字之间缺少 意态或游丝的呼应连带,失去 了相互连属、顾盼生情的笔势与行气, 显露出受 “馆 阁体”书风影响的一面。 感谢收看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