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经典作家的大国风范.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经典作家的大国风范 摘 要:有必要把“大国风范”作为一种方法,去解读《史记》和李杜,解读他们的体制、特质、精神空间和文化哲学,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打根基的工程,提供盛世表达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大国风范;千年情结;中国故事;盛唐时空的李杜错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XX)2-0005-08 中国文化有两项无可比拟的特长,一是千古不磨的深厚根柢,二是举世瞩目的大国气象。自孔孟老庄以降,中国文化经历风风雨雨而根基牢固,中国土地上这种既能一以贯之、又能与时偕进的文化生命力是举世罕见的。自上古三代、秦汉隋唐以来,中国文化山负海涵,展现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海纳百川的涵攝力量,其在延续力与兼容力并进中的非凡气象,也是举世罕见的。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根深叶茂而形成的汉唐魄力和盛世气象,应该从本质和内涵、精神特征和动力源泉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辨,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再生力的精神文化遗产,进入中国国族引以为荣的历史记忆。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谓:“说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①其中反映了民间倾慕大国气象的心理。鲁迅《看镜有感》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著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②这又反映了在民族危机关头,文化精英对大国气象的呼唤。从宋到民国,存在着一个寻找大国气象的“千年情结”。因此,作为大国文化气象的典型,盛汉的《史记》和盛唐的李杜,都必须以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进行深度解读。而且无论对《史记》、对李杜,都应该把揭示其“大国文化”特质,作为方法论来解读。 第一篇 《史记》论要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具有大国胸襟、特质和规模的文化。全书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到当时的汉武帝时期的各种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和谱系编年,展示了一个民族历久弥坚的文化共同体气象,是当时中国的旷世大书。它的史学体系极其丰厚周密,历史眼光穿透各个社会文化层面,属于当时世界范围内无以伦比的天才创造,对中国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累和精神的建构,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能设想,没有《史记》,中国历史学的面貌可能会落到何种贫乏和紊乱的境地。 这部历史巨著的文化价值,起码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考察:第一,《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写历史,成为历代正史的典范。诚如朱熹《跋通鉴纪事本末》所说:“自汉以来,为史者一用太史公纪传之法。”③章学诚《文史通义》又说:“后史皆宗《史》、《汉》。”④ 第二,唐宋至明清一千多年的古文写作,亦以《史记》为法式。韩柳欧苏之文,前人每以为源自太史公。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⑤又如清人毛先舒《诗辩坻》卷二引何大复语:“昌黎之文,既革隋、唐之响,复祧《史》、《汉》之法者也。”⑥唐宋散文八大家把太史公之文,变成一个强大的传统,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概括当时文风,就说:“今人作文,动辄便言《史》、《汉》。”⑦ 第三,《史记》共写了四千余人,约有百十人的道德、智慧、处事方式等方面,携带着一个个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中国故事”,形成典故,深入人心,从古至今散布于各种书籍、流传于各种小说戏曲中,直接或间接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深层的人格结构。在接受这些“中国故事”时,中国人把浓郁的历史意识,转化为深广的人格气质。若论对整个民族的影响之巨大,《论语》之外难有他书可与之比拟。 一、《史记》的书名、宗旨、写作过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做太史令,显然它是以司马迁父子的官名尊称来命名的。战国时期的诸子书,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用思想家的姓氏来命名,可见,《太史公书》继承了战国诸子以个人名号命名的传统,在战国诸子“成一家之言”基础上,形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自觉追求。在历代正史中,《史记》最有诸子气质。到了东汉桓帝年间,书名才被定为《史记》,史记本是史书的统称,至此,就变成司马迁这部书的专名了。司马迁百代史家之祖的地位,由此奠定。 《史记》的完成,汲取了秦汉大一统的时代气魄,它以史书的方式,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实现大一统格局的象征。因此,《史记》属于一种大国文化。从史料搜集而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