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阁帖之虞世南三帖 ———————————————————————————————— 作者: ———————————————————————————————— 日期: ? 《淳化阁帖》之虞世南三帖厘定 摘要:北宋《淳化阁帖》中收录宋代以前的书迹颇多,为后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但是,从书法考据的角度来看,其所收录的诸多刻帖真伪难勘,问题种种。其中的虞世南六帖即为明显例证。 关键词:虞世南;法帖;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他在陈、隋二代为官,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封永兴县子。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一、《去月帖》(《左脚帖》《朝会帖》) 行书,六行。 释文:世南从去月廿七八,牵一两日行,左脚更痛,遂不朝会。至今未好,亦得时向本省,犹不入内。冀少日望可自力。脱降访问,愿为奉答。虞世南谘。 明人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 大观本《去月帖》世南从去月廿七八,率(一作牵)一两日(一上二字合作曹)行左脚更痛,遂不朝会。至今未好,亦得时向本省,犹不入内,冀少日望耳(施作可)自力。脱降访问,愿为奉答。虞世南咨。 大观本《去月帖》 “可”或“耳”,根据大观本(右图),明显是“可”字,释作“耳”字,与文义亦不贯。帖末的“咨”虽与“谘”意相通,但在释文中还是“谘”为宜。 此帖书法平正婉和,气韵清朗。文见《唐文拾遗》卷十三。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又刻入《大观帖》、《绛帖》、《汝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聚奎堂帖》等。 《去月帖》确为虞世南真迹之佳品,此帖笔势温静,当虞氏晚年手笔,正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帖中“少”字一撇,稍作颤抖。有人说以此可以想象虞世南年迈体弱时腕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他的运笔作书。笔者不敢苟同,我们可以从其传世作品中可以得到反证这一点的许多证据,虽是有“人书俱老”一说,但是却“灿烂至极”。此笔即是偶然之意,才为合理。 二、《大运帖》 楷书,行数不定。 释文:世南闻大运不测,天地两平;风俗相承,帝基能厚;道清三百,鸿业六超;君寿九宵,命周成算;玄无之道,自古兴明。世南。 宋人刘次庄在《法帖释文》中说: “大运帖玄无之道,大观讳“玄”字末一点,以宋太宗小字“玄朗”故。高宗临《兰亭》于天朗气清,“朗”字亦阙“月”中两小画。”我们现将该帖的局部和虞世南较为可靠的《孔子庙堂碑》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结字风格的惊人一致。(如下图) 大运帖 孔子庙堂碑 说明 《大运帖》为太清楼大观本,《孔子庙堂碑》为根据大观本《大运帖》内容,从《孔子庙堂碑》中截图拼接而成。其中“寿”字以“俦”字代替。 表格的对比结果表明此帖明显为集《孔子庙堂碑》而来。那么,关于帖文的真伪因无明显可靠证据,暂存疑。 三、《贤兄帖》(临乐毅论) 行书,八行,《绛帖》未收,容庚《丛帖目》列为伪帖。 释文:贤兄处见临乐毅论,便是青过于蓝,欣忭无已数愿(一作“记”)学耳(一作“存之”)。世南近臂痛,发书不觉(尔见)缕也。虞世南呈。十三日遣书。谨空。得书为慰可言也。 明人顾从义在《法帖释文考异》中推断: “陈(与义)云,与第六卷王羲之帖中“熙”字下一字笔画相似,而次庄释作“孝”字,故知此亦未必是“学”字也。案书法头上作交叉与六卷存亡字不同,当做“学”。” 另外,关于该帖的释文,王澍认为《临乐毅论帖》“数愿学耳”当是“数记存之”,且是帖当“笔驶少回锋耳”。认为刘次庄释“愿学”亦通,但以学字草法不合、上下文义不贯,遂判定其为伪作。 其后又论述道: “米以《临乐毅论》帖为俗人伪作,信然。此书柔缓,全乏永兴谨严意,且其文义至“遣书谨空”已尽,“得书”以下七字又以别帖续之。文义全部相属,笔意亦与上下不类。其伪不疑。” 我们总结两者的疑点主要有两点,一为“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一为“谨空”的书写范式问题及该帖的风格。 1. “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 依照帖文,应该释作“数记存耳”。结合陈与义的推断和草法,“存”字的可能性比较大,若是“学”字,第一笔草法就不妥。“耳”字草法合理明显,不须赘言。从文义上来讲亦通。 2.“谨空” 唐宋人书札末尾用语,谓敬留空白以待批复。而与此相近的“谨状”虽也是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但为敬谨陈述之意。使用“谨状”的例子有南朝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李德裕《与桂州郑中丞书》: “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汪应辰《柴君墓志铭》: “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人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 “今适当修府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