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定比消除 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 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半衰期恒定 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 ? t1/2 = 0.693/ke (3)停药后约经5个t1/2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完了,按相同剂量相同间隔时间给药,约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 (4)时量曲线下面积与所给予的单一剂量成正比。 零级消除动力学(定量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零级方成正比。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 dC/ dt = - k0C? = -k0 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定量消除 (2) t1/2不恒定:它与初始血药浓度(给药量)有关,剂量越大,t1/2越长。 t1/2=0.5C0/k0。 (3) 时量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以超比例增加。 房室是一个假想的空间,它的划分主要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 房 室 模 型 一室模型(one-compartment model) 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并瞬即达到动态平衡,血浆药物浓度变化能成比例地定量反映组织内浓度变化。 二室模型 (two-compartment model) 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分别称中央室与周边室。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并在该室瞬间均匀地分布,而后才缓慢地分布到周边室。一般认为,中央室包括血液、细胞外液以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肝、肾、心、肺等;周边室则包括血流灌注比较贫乏的组织,如肌肉、皮肤、脂肪等。大多数药物属二室模型药物。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 应用动力学原理和计算公式阐明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的体内过程 从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也称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 它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磷脂、胆固醇与糖脂)和蛋白质组成。 大多数极性(离子化程度较强)药物难于通过脂质双层,而脂溶性药物可以通透。小分子药物可从膜孔透过膜。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主要决定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及分子量,其转运机制可分为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大类。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又名“下山”或顺流转运,它是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物理扩散过程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该过程不消耗细胞能量、无饱和现象、不被其他转运物质所抑制。 1. 滤过 2. 简单扩散 离子障的原理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通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pKa值的概念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物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 pKa值概念的应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液及血浆为7.4。由于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解离型药物多,不易进入细胞内,因此,它们在细胞外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提升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降低血液pH值则使其向细胞内浓集。 在临床上给予碳酸氢钠使血及尿液碱化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它从尿排出,因而可以解救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毒。 载体转运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合,并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主动转运:又称“上山”或逆流转运。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透过细胞膜 ②细胞膜的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 ③消耗细胞能量 ④以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合物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⑤转运速度有最高限度。 易化扩散: 不能逆浓度梯度移动,也不耗能。 吸 收( 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 从口腔吸收 片剂舌下(sublingual)给药 从胃肠道吸收 口服(per os): (1) 从胃吸收 (2) 从小肠吸收 (3) 从直肠吸收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1. 物理化学因素 2. 生物学因素 (1) 胃肠pH ,(2)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3) 胃肠食物及其他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