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徐翀.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淮南矿区简介 (1)T4D波(T0波) 对应于新生界底界(基岩顶界面)的反射波。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是一个较稳定的波阻抗界面,能够全区连续追踪,为区内主要标准波之一,用以控制新生界厚度变化。 (2)T13-1波(T5波) 对应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13-1煤层的反射波。该煤层厚且稳定,与其顶底板之间物性差异显著,波阻抗差异大,形成的反射波波形突出,能量强,动力学特征明显,能够全区连续追踪,是控制区内煤系地层起伏形态及断裂展布的标准反射波。 (3)T11-2波(T4波) 对应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11-2煤层。T11-2波在区内有较好的反映,波形较突出,相位明显,全区基本能连续追踪,因受上部13-1煤层的屏蔽影响和自身的厚薄变化,局部地段变弱,是煤系地层的主要反射波之一。 (4)T8波(T3波) 对应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煤层的反射波。基本上能够连续追踪,是区内煤系地层的主要反射波之一。 此外,对应于6煤层的T6波、1煤层的T1波在部分地段也有较好地反映。 近二十年来,淮南矿区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煤物探研究院、安徽煤田物测队等单位合作,积极研究与推广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开展了针对不同煤层的精细处理、厚煤层屏蔽下的下伏煤层勘探技术、AVO技术、岩性反演技术、高精度勘探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 目前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累计有48个采区(区块),勘探面积达254.56km2,占淮南矿区(潘谢)面积的46.76%。尤其是2007年在丁集进行的高密纵三维地震勘探,效果斐然。 6个阶段 起步阶段——针对13-1煤高分辨处理 第二阶段——针对11-2煤的采集、处理 第三阶段——多种属性解释方法的引入和发展 第四阶段——矿区特殊地质条件的探测 第五阶段——二次处理技术 第六阶段——高密纵三维地震勘探 淮南矿区自1993年在谢桥矿首次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在全国煤炭系统尚属首例。这一时期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13-1煤层的反射波T5波的高分辨率、高品质资料,以精细解释-500m水平以上13-1煤层内5m左右小断层,进一步优化采区设计、避免地质风险。 淮南矿区瓦斯含量高、煤层透气性条件差,为了综合治理瓦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全面推广先期开采相对煤厚较薄、瓦斯压力较小的11-2煤保护层以卸压上覆13-1煤层的回采方式。无独有偶,13-1厚煤层对地震波的强屏蔽作用及受部分13-1煤层采空区影响而导致的下伏煤层构造解释则又给我们的三维勘探亮出了两道大难题。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先后与安徽煤田物测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从采集和处理上针锋相对的采取措施,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破解厚煤层屏蔽作用的试验 1.与安徽煤田物测队合作 采集:采用了大药量(3.0KG)激发,采用40Hz中频检波器接收,24次叠加的基本技术思路,对煤厚较薄的11-2煤反射波的激发与接受较为有利,对接收穿透13-1厚煤层的反射波也有较好效果。 处理:为了提高下部11-2煤层对应的T4弱反射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着重于以突出深层中频信息为原则对诸多参数(TAR恢复、叠前高通测试、频谱分析、反褶积测试、频谱补偿等)进行选择。 针对性处理后T4反射波的主频在30~90Hz,有效波力学特征显著,时间剖面信噪比、分辨率高,地质构造异常反应清晰。 2.与中国矿大(北京)合作 从正演模型出发,研究与11-2煤有关的地震波场特征,进而改进观测系统,采用高密度数据采集(5×5面元)、0.5ms采样间隔、数字检波器,覆盖次数突破24次达到36次,提高采集数据的针对性,处理过程中特别采用了突出11-2煤反射波的剥层处理和相位校正处理,解释上将常规地震解释方法与地震多属性解释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厚煤层强反射屏蔽下的薄煤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煤矿采空区下薄煤层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 煤矿在开采上部煤层后,使层状地层遭到破坏,同时冒落的岩石对地震波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会给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处理和解释造成一系列困难,而常规三维地震勘探无法完成上述任务。 ①突破了“采空区下煤层不能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传统观念; ②采用中低频检波器、数字检波器、大药量、高覆盖次数、叠前偏移等手段,取得了高信噪比的煤层地震信息; ③在煤田地震勘探中首次尝试了四维地震勘探方法。 多种属性解释方法的引入和发展 地震数据蕴涵大量的地质信息,由于各种新的数学方法、信息处理技术等引入到地震勘探领域,直接从地震数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