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    篇一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    唐代科举制度有那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唐代科举制度   有哪些考试方法    (1)唐代科举制度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   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2)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 (3)唐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要求才华绝等的宣国人才,名额极少,全国1-2个,要求地方官推荐和主动报考,若是考生未达到要求,还要向推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人问罪。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荐,整个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后到高宗时被废止。    此后,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最看重的是进士。明经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进士科“先杂文,次口试,次答第三道”。杂文即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作诗、赋各一篇。策问是指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    此后,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    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殿试的文体,开始是骈体文,皇帝殿试时就时事政治或经义史事提几个问题,应试贡士须按照骈四骊六对偶工整的句式文体作文。   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 (1)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从综合素质上训练培养学生的矛盾。    (2)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问的矛盾突出,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从社会上一般读书人里选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这个名额占的比例大之后,有的读书人不到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里读书,以自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学的荒芜。为了应试,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应是情况极为严重,以至于某些及第的人,高分低能,不具备经国安邦的能力。学校本是培养人的机构。唐代中后期后,科举怎么考,学校怎么教。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学校培养人的职能淡化,成了科举的预备和附庸。    唐代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一-科举与学校   并重--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变异的科举制度的樊篱之中,学校变成考试培训的基地,教育沦为科举进士的附庸。随着科举制的变异加剧,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教学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考试内容侧重经典章句,追求华丽诗赋,方法机械呆板,多靠死记硬背。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 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   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 (l)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 在考试的科目上,常科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二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除进士科之外,其他科总称诸科。考试形式基本上与府唐相同,进士重诗赋,诸科中国帖经、墨义。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 (2)宋代比较重视科举,其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唐朝。    唐代科举名额较少,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唐末的时候有的读书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鉴于此,宋代皇帝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甚至还写劝学诗。    (3)宋代调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和地位。   篇二唐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 唐朝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 2011-10-04 本文行家梁迎春   1   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

文档评论(0)

mbxy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