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doc

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中国青年报》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   随着教育地位的日益提升,教育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由于教育活动自身的丰富内容,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多元理念,一成不变的“四季歌”   教育新闻报道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它不仅影响了教育新闻的传播效果,也阻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如何改进教育新闻报道已成为教育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这个讲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受众面临多重选择,教育新闻要摆脱“四季歌”模式,吸引受众“眼球”,就必须尊重受众的意见,满足受众的需求。什么样的教育新闻能够打动受众,受惠于受众,从而实现教育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育新闻报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也包括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新闻报道的内容因为常常涉及教育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具有专业性。但是话题设置过于专业化、报道充斥着行话,不加任何说明的专门术语,题材陈旧单一无新意,报道角度鲜少为受众考虑等问题使得做好教育报道的可读性降低,做好此类报道着实不易。笔者以《中国青年报》的教育报道为例试着进行分析。   要吸引读者,影响读者,首先要贴近读者近读者,了解读者。教育报道的读者是广大的青年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等,最主要的是青年学生。教育机关报、党报等主流教育新闻媒介主要以教育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报道为主,强调报道的指导性和教育性。不仅是报道内容专业性强,而且行话多,甚至有些是不少老师都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其中含义。而《中国青年报》将自己定位为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来源一部分是来自教育热点,进行二次分析,讲明自己的立场观点。   教育热点常常是一段特定时间内教育领域里的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这类热点问题做好报道,可以有效提高可读性。比如针对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择校问题,2012年8月21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上刊登了《与中国高考“决裂”》一文,反映了我国高中生对于学业的选择也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再走所谓的高考“独木桥”,而是转身奔赴另一条路海外留学。针对保送生制度问题:2012年6月12日刊登了《万人民调:绍。1%的人认同真优生不保送也能脱颖而出》,就保送生制度问题,反映了社会各界的看法,提出高考首先要讲社会公平。针对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2012年7月25日刊登了《女毕业生提起首例就业性别歧视诉讼》。   鼓励女毕业生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针对贫困生问题,2011年10月2日刊登了《贫困生“竞选”:有了公正没有隐私?》:呼吁社会关注“晒贫困”   现象。处理好人们的知情权和贫困生的隐私权之间的关系。这些热点报道反映了学生们的关切,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推动了问题解决:也正是增加教育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新闻媒体就会脱离读者,脱离时代和社会,就会被读者遗忘。同时,应该注意到,在对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时,舆论导向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导向正确,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导向不对,则不仅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会延误时机,或是造成矛盾激化。这就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新闻要新,教育新闻同样要求报道内容新、角度新。除了不断选取新的题材、新的角度外,还要努力把老主题写出新意。这是教育周而复始的特点决定的。有些主题必须重复写,有些文章必须重复做。这样,教育报道搞起来就更有难度。   《中国青年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新内涵和新角度。由于制度原因,考研成了一些人解决城市户口、就业等问题的跳板。因此,考研热成了一个必然现象,也多次被媒体报道过。但中国青年报《考研热:持续不退为哪般》,没有泛泛地去写这件事,而是做了进一步透视,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报考热点集中在社会科学类。虽然报考自然科学类的考生也有增加,但远远低于报考社会科学类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缺陷:社会科学类的许多专业可以靠“死记硬背”过关,所以很多人来试运气。另一篇《评三好岂能掺假》,讲的是中小学中评了几十年的三好出现了新动向:当三好的条件有了偏移,有的家长靠金钱-向学校捐款-使自己的孩子评上三好;有的家长靠权力、靠关系使自己的孩子评上三好,因为评上三好可以在升学时被保送或得到加分。本来是很公正的一种荣誉、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被扭曲了、沾污了。这不得不让人们思考目前教育领域里的一些事情,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这样的文章,虽是老题目,但仍能让人感觉有新意,能引起新的思考。教育新闻中有些保留项目不能不搞。比如高考,年年得搞,又得出新,就很让人挠头。这方面只有在角度的切入上下工夫了。《中国

文档评论(0)

mbxy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