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吆喝》教学设计
淮南二十五中 廖世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方法】
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旧时生意人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3.多媒体课件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模仿自己搜集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2.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3.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4.分析课文层次。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 多而且杂, 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自主探讨)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要点: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4.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
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
1.写作特点
2.小结: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六、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记录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
3.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六、板书设计
18 吆喝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不绝
馄饨喂——开锅! 京味京韵
硬面——饽饽 魅力无穷
吆喝声介绍 行好的——老爷——太太(哎) 地方文化
卤煮喂,炸豆腐哟
葫芦儿——冰塔儿
教学反思:
以往总为了赶课,不自觉的就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我,这样每一课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依然停留在原地,没有丝毫进展。意识到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