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青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青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5年6月 PAGE PAGE 79 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 背景概况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41′至118°05′,北纬30°19′至30°51′。县境东临南陵、泾县,南至石台、黄山,西至贵池,北接铜陵,东西宽约40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 一、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青阳县地处皖南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有大面积酸性岩浆岩分布,岩浆活动频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南部中山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山丘间散落小型盆地;北部以河谷平原为主,平原之上有少数低山、丘陵分布。南部中山绝大部分是山地错落、危崖险峰、幽谷深涧和山间盆地交错的花岗岩地貌,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至600米,坡度在50~80度之间;此山脉是九华山花岗岩岩体侵入接触青阳岩体,复于青阳岩体之上而形成,是九华山山脉的一部分。全县现有名岩30余座,大小溶洞、石窖60余个。 (二)水文水系 本县水系有青通河、九华河、青弋江三大水系,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陵阳河、喇叭河五大河流。河流主要受降雨量支配,呈现出旱期流量小、汛期雨季流量大、水位季节性变化大等特点。地下水较为丰富,多为岩溶裂隙水和岩基裂隙水。清泉密布,其中以间歇泉为奇。另有部分瀑布与深潭。 (三)气候降水 青阳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最高气温40.6℃(1966年8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16℃ (四)土壤植被 青阳全县土壤面积161.4万亩,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质特征各异。多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利于农业。成土年代、母质、分布状况和植被覆盖,因地势地貌差异而不同,可分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石质土、粗骨土、潮土和水稻土。 根据1986年普查资料表明,全县森林覆盖率26.3%,除耕作地带外,多为天然次生稀疏乔木、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群落,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及部分天然的薪炭林。海拔600米以上,以自然生长的马尾松为主,人工营造的杉、黄山松林为辅;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常见的树种有青冈栎、枫香、木荷、苦槠、面槠等;海拔200至400米的山腰或坡地、丘陵,大都是人工针阔叶混交林;低山丘陵区植被,以各类经济林、天然植被为主。 (五)生物资源 据调查,青阳县有动物资源300余种,植物资源1200余种,生物资源较丰富,种类繁多。良好的植被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主要动物有野兔、豹、猕猴、穿山甲、松鼠、斑鸠、麻雀、乌梢蛇等。不过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原始森林消失,以原始森林为栖息地的野生动植物,有的逐渐减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六)矿产资源 青阳县矿产资源丰富,按工业用途和自然分类,有燃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27种;按地质矿产成因分类,有火成岩成矿7种,沉积岩成矿12种,接触带或裂隙充填成矿8种,有矿床、矿点、矿化点119处,地球物理、化学异常区74处,辰砂、重砂异常区3处。 二、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青阳县属吴地。战国时,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鄣郡。西汉初至武帝元封二年间(前206~前109年),置陵阳县,属鄣郡。元封二年,鄣郡更名丹阳郡,属丹阳郡。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置临县城,与陵阳县并存。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阳郡以南为宣城郡,陵阳、临城同属宣城郡。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因避杜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仍属宣城郡。宋齐时,定陵属淮南郡;临城、广阳属宣城郡。梁时,同属南豫州、南陵郡。陈时,于南陵郡置北江州,临城、定陵属南陵郡;广阳郡仍属南豫州宣城郡。隋时,避炀帝讳改广阳县为南阳县。后南阳并入泾县,临城、定陵并入南陵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析泾县、南陵、秋浦部分地域置今县,因其在青山之阳,故名“青阳”。辖陵阳、临城故地,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代宗永泰元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