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建筑,第 31 卷,第 11 期,2014 浙江建筑,第 31 卷,第 11 期,2014 年 11 月 Zhejiang Construction,Vol. 31,No. 11,Nov. 2014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nstructing Techniques for the Ancient Buildings 朱燕红 ZHU Yanhong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摘 要: 分析了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的各种障碍,阐述了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介绍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方法,并从立法保护、书面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古建筑; 营造技艺;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 - 8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3707( 2014) 11 - 0004 - 03 中国古建筑指的是 1911 年以前的具有历史、文 化、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以 及 祠 堂、牌 坊、书 院、 亭、台、楼、阁等民用建筑物。2011 年 底,全 国 完 成 了历时 5 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国共登 记不可移动文物 766 722 处 (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 古建 筑 类 文 物 占 34. 42% ,所 占 比 例 最 大。它 以 木 构为骨、砖石为体、结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经历代 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付诸心血 和智慧建造而成,体现了东方古典建筑独有的艺术 魅力和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 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 帜,与意大利的罗马建筑、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并称世 界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体系。2009 年 9 月 30 日, 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4 次会议上,中 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木结构营 造技艺正式进入世界级遗产的行列。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 种艺术,是“技”和“艺”的结晶,是中华 民 族 的 艺 术 瑰宝。在历代相传和营造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 营造理念、建造技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 和继承。但随着现代居住习惯的改变,木结构住宅 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大部分传统工匠转行到现代 建筑或其他行业,致使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人奇缺, 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面临重重障碍。 1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障碍 古建筑营造作为一种技艺,千百年来多为口口 相传,没有书面传承,许多技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 解和运用。如许多古民居中所用的柱、梁、枋,断面 尺寸相差很大,一般住宅的柱子粗细不一、不圆不直 甚至扭曲,难以保证梁枋与柱子紧密拼接。在实践 中,中国南方老木匠创新出“套照付照”的一套独特 方法,比较方便地将梁枋的榫头与柱子的榫孔拼接 做到严丝合缝。可是,会“套照付照”技术的木匠现 在已经很少,而且掌握这类技术的工匠大多已经步 入银发时代,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后继乏人。 1. 1 古建筑营造技艺工匠老龄化问题严重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上可看到,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在 60 岁以上。人死艺 亡,老龄化首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大障 收稿日期: 2014 - 05 - 28 作者简介: 朱燕红( 1974—) ,女,浙江兰溪人,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 第 11 期朱燕红: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5碍。不单是老龄化,这些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大 第 11 期 朱燕红: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及保护 5 碍。不单是老龄化,这些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大 部分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有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生 活保障都没有。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工匠 转行到其他行业,肯钻研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年轻工 匠几乎没有。曾有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一位老工匠 感叹已有 23 年没有收到徒弟,非常痛惜自己一身技 艺没有传承人。 1. 2 古建筑营造技艺传统传承方式局限性大 传统方式下古建筑营造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式、 师徒式两种方式传承,但都存在局限性。家族式的 传承一般只传内不传外,限制了传承的范围,并且通 过家族式传承至今的传承人也已经不多,如中国木 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属于家族式传承,其传承 人只剩下屏南县的黄春财家族、寿宁县的郑多金家 族、周宁县 的 张 必珍家族和泰顺县的董直机师傅。 第二种师徒式传承要求师徒“一对一”,许多老工匠 文化水平不高,传承过程靠手把手教,口口相传,培 养人才的效率很低,而且师傅数量也有限,所以通过 师带徒也就受到了限制。 古建筑营造技艺的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