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文献综述】.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 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 摘要:大黄鱼为我国特有海产鱼种,营养价值高,深受百姓喜爱,近年来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其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同时不少厂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行高密度养殖,使大黄鱼疾病的流行和危害也日益严重.如浙江、福建许多地区出现了一种大黄鱼皮肤溃疡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大黄鱼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进来从大黄鱼的免疫学角度进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研究, 已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同时也给今后免疫增强剂的删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大黄鱼; 养殖; 病害; 免疫 1. 大黄鱼概述 1.1分布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隶属鲈行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鱼、黄瓜鱼、黄花鱼等。大黄鱼是中国海的特有优质鱼种,在我国黄海的山东半岛以南至南海的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 1.2营养价值 大黄鱼营养丰富,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6%~18.9%(湿重比),17种常见氨基酸总量为153.59mg/g(湿重比),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具有鲜味的氨基酸含量高达46.77mg/g,故肉味鲜美,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佳肴。在医用上,大黄鱼的耳石、鳔、肉、胆、精巢均是重要药物和制药原料 (宏业,1985)。 2. 养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使用大黄鱼主要靠天然捕捞,1974年仅东海区的产量就达到19万吨,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中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强大的捕捞压力使这一宝贵资源趋于衰竭和崩溃,全国文明的舟山渔场于70年代后期,福建闽江口渔场于80年代已先后形不成渔汛,福建宫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自1987年以来,已捕不到性成熟亲鱼(刘佳富,翁忠钗等,1994)。 为了拯救大黄鱼和保护大黄鱼自然资源,满足市场上日益增长的需求,水产研究部门及时开展了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探索,福建省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于80年代初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方面建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海区网箱养殖技术、土池养殖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系列专题研究。 经福建省科技人员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较为深入地突破和掌握了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孵化及仔稚鱼培育等系列关键技术,使获得大量亲鱼进行大黄鱼批量人工育苗成为可能,从而摆脱了依赖自然海区捕捞亲鱼的局面,并将大黄鱼的养殖技术成果和人工育苗得以迅速推广,并日趋成熟,实现了从科研开发到规模生产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大黄鱼的人工养殖已由内湾向浅海外滩,养殖方式也有单一的网箱养殖发展为土池养殖、围网养殖等多种模式,并正在向浅海大网箱养殖模式发展,而且从福建辐射到浙江、广东、江苏、台湾等沿海省份,养殖成本及市场价格较原来有明显降低,成为百姓能消费得起的美味佳肴(张彩兰,刘家富等,2002)。 3.大黄鱼病害研究概况 但是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疾病的流行和危害也日益频繁,严重威胁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包括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种质的退化,病害防治用药上有些养殖户或一些渔病防治员, 为了快速治好鱼病或为了赚钱, 不顾农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31号令) , 未确定病原或病因, 盲目大量使用禁用渔药或抗生素等, 甚至使用人用的新药, 形成滥用渔药的局面,加大了病害的发生率,及饵料质量难以保证,都使大黄鱼养殖带来危害。 3.1细菌性病原体 通过对大黄鱼病鱼体表和内脏器官分离菌的回归感染试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等细菌学方法,已鉴定出的大黄鱼细菌性病原有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鳗弧菌(V.anguillarum)、创伤弧菌(V.vulnificus)、河流弧菌(V.fluvialis)、腐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refaci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肠型斑点气单胞菌(A.punctatafintestinalis)、点状气单胞菌(A.punctata)、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等(苏永全,张彩兰等,2004),其中以病原弧菌诱发的弧菌病发病率最高(林克冰,刘家富等,1999),危害最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3.2寄生虫病、病毒病 大黄鱼寄生虫病主要有贝尼登虫病(杨文川等,2001)、库道虫病(简纪常等,2003)、隐核虫病等,关于大黄鱼病毒性疾病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在患病大黄鱼体内至少检测到2种可疑病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