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 马冬 主编 前 言 ——从大禹治水说开去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 方舟的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 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 “抑洪水十三年, 过家不入门”,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 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 《圣经》中记载的诺 亚方舟故事:诺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 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 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着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 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 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 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 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 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 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最终西起沙漠东至大海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 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 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 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 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进和稳健、跃动和娴静、分析和综 合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 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 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 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