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20 “ 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 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持 / 丛书主编 陈平原 丛书编委 孙玉石 钱理群 洪子诚 葛兆光 / 王守常 陈平原 朱正琳 出版统筹 朱正琳 奚晓青 / 装帧设计 曹琼德 / 责任编辑 卓守忠 / 此书受2001 年贵州出版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资 助 20 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 总 序 20 为刚刚逝去的“ 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今日中国学界义不容 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中 国人来说, 世纪既灾难深重,又生机勃勃。时过境迁,不管是 20 “灾难”还是“生机”,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 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阅读者最好心存敬畏。不要 说风和日丽,即使是斜阳余晖,也都值得论者认真鉴赏与品味。有 感于此,本丛书不取大刀阔斧放言高论的姿态,而宁愿“弱水三 千,只取一瓢饮”。似乎有必要提醒笃信“进化”的国人,略为调整 视线,俯下身来,流连身边的风景。对于有心人来说,一枝一叶总 关情,细微处,同样可以见精神。不妨借助一本本曾经激动过一个 时代的书籍的重新阅读,触摸那很可能早就被历史的风沙抹平的 精神印记,体会先辈们蹒跚的足迹。 相对于有形的政治、经济乃至学术、文化的成果,一代人的 “精神遗传”显得不太张扬,故很难被心境浮躁的后来者所感知。 重读“旧书”,我们不只可以了解曾经有过的知识、信仰、理想,乃 至具体而微的心境;更可以通过其在历史上的“存在与遗失”,理 解风光无限且变动不居的世界。 与一般意义上的遴选“经典”不同,本丛书关注的是几代中国 人的精神生活,故必然跨越具体的学科限制,且兼及著译与雅俗。 1 · · 选书的标准,在于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力”,而不问是否“藏诸名 山,传之后世”。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影响力可能迅速消失,也 可能与日俱增,更可能时起时伏。描述如此奇妙的“书的命运”, 并给予恰当而深入的解读,对于测量一个时代的思想深度与文化 走向来说,也许是很好的入口处。 这里有政治家的宏愿、思想家的深思、学问家的博识、文学家 的激情,以及普通人的常识与悲哀。不管是哪一类,希望均有值得 述说的“接受的故事”。也就是说,书本身的魅力固然重要,可那 留在历史上的“长长的影子”,同样令人怦然心动。 与书斋里的宏论不同,本丛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 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 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 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 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 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 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 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全过时的好书。 理论上,只要是真正激动过一个时代的著作,都有可能进入我 们“重新阅读”的视野。可在具体操作中,却因某种难以逾越的障 碍,不能不略有回避。另外,虽然丛书的选目已经大致确定,但考 虑到各位专家的写作进度,出版时无法完全依照原作的年代排列。 这两点,敬请读者原谅。 本丛书作为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项 目,并不划地自牢,而是期待更多学界朋友与我们携手,借助“读 书”,重新理解并阐释20 世纪中国人并非贫瘠的精神生活。 丛书主编 陈平原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