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语音概述 第二节 声母 第三节 韵母 第四节 声调 第五节 音节 第六节 音变 第七节 音位 第八节 朗读 第九节 语音的规范化 不是每句话都必须有强调重音。一般没有特别强调意味的句子,按语法关系读出一般重音就 可以了。重音多了等于没有重音。 (三)快慢 快慢指的是说话或朗读的速度,表现为语句中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节的疏密程度。 朗读语言的速度受作品内容的基调、人物的性格、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支配。 1快速 叙述比较紧张或急遽变化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惊惧、欢畅的心情,刻画人物的 机警、活泼,以及质问、斥责、辩论等语言,一般要用快速来读。 2慢速 平静、庄重的气氛,悲愤、沉重、悼念的心情,往昔的回忆,发人深省的警句,需要听众注 意理解的语句一般要用慢速来读。 3中速 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事情的交代和段落的过渡,以及作品人物语言中感情态度没有多 大变化的地方,一般可用中速。 总之,速度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每一段,每一句都要细心地去分析、体会。例如: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 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 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朗读这一段话,开始不宜太快,但又不能用慢速。读慢了,“忽然闪出”就表现不出来,所 以可 以用中速。“深蓝的天空中……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这是对初识少年闰土的美好 回忆,又是平静的月下景色,所以要用慢速。接着,“项带银圈……那猹却将身一扭”这些 语句生动刻画出少年闰土的英勇、活泼、聪明,刺猹动作又是那样迅猛,因此要读得快。最 后一句可以忽然慢下来,以表现猹不意逃走的情趣。 (四)升降 升降也叫句调,指贯穿整个句子的音高起伏变化形式。它既随着句子语气的 不同而不同,又随着说话者特殊的感情需要而变化。 不同语义内容的句子,句调千差万别,同一个句子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或由同一个人在 不同的 情况下说出来,句调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处理句调的问题上,要强调因事而异,因情而 异,因人而异,力求自然,切忌模式化。然而,强调“异”,并不等于否认句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般规律。就句调高低升降变化的类 型来看,常见的有四种形式。 1升调:声音由平而高,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例如:“她是谁?”“这个 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呢?” 2降调:声音由平而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例如:“啊,多么幸福的 生活!”“姐姐,你快别说了。” 3平调:声音基本上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例如:“大 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烈士们的英名和业绩将永垂不朽!”“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 着千万人的心。” (三)轻声的作用轻声并不是纯粹的语音现象,普通话里,大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意义有着一定的联系 ,它在辨别词义、区分词性和区分有些词或句子构成方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1对某些词或短语有区别意义和结构的作用。例如:帘子liánzi(门帘或窗帘,加后缀的合成词)2对某些词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例如:人家rénjiɑ(代词,指自己或别人)人家rénjiā(名词,指住户,也指女子未来的夫家)3对某些句子有区别句法结构的作用。例如:我想起来了,他是我小学时的同学。(“起来”读轻声,作补语)时间不早了,我想起来了。(“起来”不读轻声,作宾语) 二、变调 音节和音节相连,声调相互影响制约,使一些音节原来的基本调值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声调 变化的现象,就叫变调。拼写音节时一般不标变调,只标原调,但读音要按变调规律 读出变化以后的声调。有些变调不很明显,其中包括:两个阴平调音节连读,前一个的音高稍低些,接近44,如“ 招生”“新疆”;两个阳平连接,前一个的音高上升幅度稍小些,接近34,如“长城”“巡 逻”;两个去声连读,前一个的声调只降到一半,大致是53的样子,如“社会”“汉字”。 这些,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变化明显的变调现象,有上声的变调和“一、七、八、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上声变调的基本规律 上声音节单念时读本调,即降升调(214)。上声在非上声音节前变“半上”,只降不升,调值为21。例如:在阴平前:北京 小说 统一 许多在阳平前:语言 旅游 海洋 改革在去声前:解放 法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