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初领袖篇—朱德.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丛书献词 我们在近现代中国悲壮而撼人的历史画卷前肃立、沉思!康有为,孙中 山,毛泽东,……一个个名字不停地闪烁,一条条对理想苦苦追求的轨迹清 晰地呈现。 如果有人问:谁的理想最宏远,谁的追求最理性,谁在中华民族的自救 和解放道路上洒下了最多的热情与鲜血?历史已经昭示,那就是一代中国共 产党人。 面对着这一代震古烁今的共产党领袖们,我们常想:同处在历史的地平 线上,为什么他们能走出封建中国凝重的历史和文化壁垒,在改造社会中不 断抛弃旧我,完善新我?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宏大的理想,如此不屈的求索 精神,如此撼人的牺牲精神?为什么他们能脱颖而出,成为领着中华民族走 向独立与富强的领袖,成为我们这个悠久、灿烂而又一度落伍的古老民族的 脊梁? 我们企望沿着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所留下的履迹寻求答案。 我们努力地求索。 我们坚信,这中间蕴含着一个不屈民族永恒的内力。 我们还坚信,中华民族走向明天的灿烂与辉煌,依旧需要这种永恒的力 量。 《伟人之初》丛书,正是我们这种努力的记录和结果。如果青年朋友们 在与这些也曾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伟人们的心灵对话中有所启迪的话,那 末,这就是对我们这种努力和追求的最大鼓励。 《伟人之初》丛书编委会 一 大巴山的儿子 家世 四川北部的边沿,横亘着绵延不断的大巴山脉,犹如天然的屏障,阻隔 了巴蜀古国与外界的联系。唐代诗人李白曾为此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大巴山西麓的重山叠峦之中,隐没着一座很少为人知晓的县城— —仪陇。这里就是朱德的家乡。 据史书记载,仪陇县城初置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元年 (公元502 年),因城址设在大仪山顶部的平地上,故以山势而得名 “仪陇”。唐高祖 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在仪陇设方州,将州、县治所迁至金城山上。唐玄 宗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又将城址移至金城山腰,沿金城山天险为 城,一直延续至今日。 距县城东南74华里处,有一座形似马鞍的大山,人称马鞍山。旧时,每 逢一、五、八日,附近乡民都来此山前平坝上赶集 (又称赶场),所以,人 们习惯上称这里为 “马鞍场”。这里群山拱卫,松柏成荫,翠竹掩映,人们 曾经将许许多多梦幻般的传说赋予这片景色秀丽的土地,企望它能带来幸福 与欢乐。然而,在那风雨飘摇的漫长年代里,残酷的现实留给穷人的只是贫 困与痛苦。 1886年 12月 1日 (农历十一月六日),刺骨的寒风挟着鹅毛般的雪花 无情地袭扰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马鞍场李家湾一户贫苦农民的家中,一个 幼小的生命呱呱落地,来到这苦难的人世间。他,就是朱德。朱家的辈份是 按照二十八字的韵文排列的: “发福万海从四克,有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 香庆永锡,始蒙技术耀前章”。朱德是 “代”字辈,所以,家中为他起名“代 珍”。入塾后,先生又为他取字 “玉阶”。以后从军时才改名朱德。 朱家迁至仪陇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墓文记载,朱家 “籍起粤东,支分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业为农……”。在四川 1 历史上,素有 “湖广填四川”之说。自元末明初始,由于连年战事纷坛,致 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因此,明洪武年间 即开始向四川移民。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战乱再次给四川造成毁灭性的灾 难。清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实行移民政策,采用各种方式把湖南、湖北、江 西、广东等地的大批农民迁入四川。朱家就是在这场大移民运动中,从广东 韶关来到四川的。以后逐渐由川东移向川北,自先祖朱文先迁至仪陇马鞍场 始,到朱德这一辈已是第6代了。 朱德出生时,一家三世同堂,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 仓屋里。全家人吃饭穿衣仅靠着佃租地主的几十亩薄田维持,生活十分艰难。 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 了黄土地,直至 “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 ① 久还在地里劳动” 。 祖母潘氏,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